发布时间:2010-08-20 03:12 | 来源:今视新闻 2010-6-10 10:32:42 | 查看:10759次
蒋国珍老人
今视专稿:(见习记者 周雪梅)他的节俭世间少闻:一条毛巾,他剪成两块使用;一个咸蛋,他分三餐下饭;四季吃红饭,穿破烂衣,点煤油灯,区区几百元就可度过一个年头。
他的慷慨震撼人心:30年前,他把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献给了希望工程;30年来,他资助、奖励的学生达到2万人,累计金额20余万元,超过他离休工资的总和!
这是一个大爱无私的人,他捐资助学从不图回报。这是一个境界高尚的人,他的精神感动万千心灵。他一生无儿无女,但在他的心里,学生们却亲似儿女,在群众的口碑,他是一个大的“人”。
他,就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的一名普通离休乡村教师——蒋国珍。
蒋老师的书房 对知识的渴求胜于物质
蒋国珍,1930年出生于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师范学历,参过军、打过仗。解放后,他先后在新干县城关区政府、新干县公安局、南昌地委宣传部、铜鼓县政府等机关工作。1953年,因当地小学教师严重缺乏,蒋国珍被组织派遣到铜鼓县三都小学代教,他是教学上的多面手,先后教过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不管教什么学科,他都尽心尽力。他思维敏捷、说话风趣幽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和钢笔字,颇受学生的欢迎。
1957年,由于历史原因,蒋国珍被错误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在常人看来,吃了20多年的苦,平反后的蒋国珍一定会更加善待自己、享受生活。可令人意外的是,平反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国家补发给他的22年共计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给希望工程。9600元,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可在蒋国珍眼里,这笔钱用于助学比自己享用更有意义。
站在阔别20余载的讲台上,蒋国珍恨不得将自己的知识一下子倒出来。在家乡种了20余年地的蒋国珍深知农村之苦,深感只有提高下一代农民文化水平,才是改革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蒋国珍老人跟学生在谈心
新余市邮政局的敖辛伦不会忘记,当他1988年考取省邮电学校时,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悲痛、忧虑导致左眼失明,家里一贫如洗。就在他迫于无奈、准备放弃求学的时候,蒋国珍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在极度痛苦中见到了曙光。时过多年,敖辛伦说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
家住松岭村、原下山桥中学的学生李爱平不会忘记。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因没钱买饭票在教室里发愁时,蒋国珍老师打着赤脚,手拿扁担、两个蛇皮袋,一身水淋淋地走到李爱平课桌边说:“爱平,你有困难,怎么不对我说呢?”随即拿出一张“李爱平交来大米42斤”的收条放在桌上。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刹那间,李爱平热泪盈眶,哽咽无语。1990年,李爱平的哥哥李志平考上大专,但家境贫寒,无钱供读。蒋国珍知道后,带着100元钱找上了门,叫李志平去学校报到,并嘱咐他到校后,再写信来,将继续帮助他。1994年、1995年,李爱平及其妹妹李爱梅相继考取大学,贫困的李家既喜又愁。这时蒋国珍又来到李家,对其父说:“你家三人齐登榜,大好事啊”。当即送上1900元钱。在这前后几年时间里,蒋国珍共资助李家三兄妹近9000元。
翻开蒋国珍那本发黄的笔记本,我们可以看到一连串的学生名字和数据:敖新伦,1350元;皮秋根,3350元;廖小杰,4800元……30年来的风雨岁月,蒋国珍捐助了无数困难学子,资助的金额已逾20万元,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额,这其中还有他开荒种地的辛苦钱。
有些人对蒋国珍的行为难以理解,说他是个“傻瓜”、“精神不正常”。对于这样的风言风语,蒋国珍往往付之一笑,而更多的人景仰于他的高尚品德,被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为他的艰辛助学行为而感动、流泪。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后,党和政府、广大群众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记者手记:第一次听到“蒋国珍”这个名字,是在采访之前的几天,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他的消息,对他的大致了解是,这是一个乐于奉献,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的小学离休教师;一个甘于清贫,生活节俭到了近乎“自虐”的程度的老人。诧异于在我们这样的城市,居然也有各种媒体大力宣扬的“好人”;震撼于如此一名平凡普通的教师,30年来竟捐资助学累计20余万元!三十年,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的每一分钱都奉献给了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仅凭这一点,我对他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八十个春秋,几万个日子,他情系教育,慷慨解囊,无私捐助了2000多名孩子读书、生活,默默无闻地支撑着这些贫困儿童的求学之路。这样的人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这样的奉献该拥有一种怎样的境界?这些疑惑,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许多的感动。于是,我记住了这个亲切的名字——蒋国珍!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4楼 广东省广州市2010-09-03 22:01:24 发表
第3楼 广东省广州市2010-08-28 16:44:16 发表
第2楼 广东省潮州市2010-08-20 22:26:30 发表
第1楼 广东省广州市2010-08-20 11:22:47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