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北川的“三细指挥”于胜涛(图)

发布时间:2010-06-14 00:05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6月11日 08:23 | 查看:5061次

  在山东援建北川的17个地市前线指挥中,威海市的指挥于胜涛是最年轻的一个。就是这位年轻的指挥,带领自己的团队获得了一个个被同行艳羡的成绩:最早获得绵阳市建筑工程优质奖“绵州杯”、所有援建完工项目全部获得“绵州杯”、所有援建省市中第一个通过“天府杯”评审……

  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却有着一些与这个身高1米8多的山东大汉表象不符的风格元素:细致、细心、细腻——因此大家称他为“三细指挥”。

  图为于胜涛在北川新县城建设工地上(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宋红亮 摄)

  新华网四川频道6月10日电(记者苑坚)在山东援建北川的17个地市前线指挥中,威海市的指挥于胜涛是最年轻的一个。就是这位年轻的指挥,带领自己的团队获得了一个个被同行艳羡的成绩:最早获得绵阳市建筑工程优质奖“绵州杯”、所有援建完工项目全部获得“绵州杯”、所有援建省市中第一个通过“天府杯”评审……

  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却有着一些与这个身高1米8多的山东大汉表象不符的风格元素:细致、细心、细腻——因此大家称他为“三细指挥”。

  2008年7月,时任威海市建委副主任的于胜涛被抽调到北川,负责威海市的援川工作。威海对口援建的青片乡,是北川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路途最远、羌民比例最高的民族乡,在地震中成了“孤岛”。冒着余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危险,于胜涛勘察灾情,研究计划,火速部署……援建行动在第一时间全面展开。

  每次进青片乡时,他总是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时刻提醒司机注意躲避泥石流、滑坡等潜在危险;只要打雷下雨,于胜涛都会马上出现在工地,关心职工的施工安全;哪个援建人员家里有事,他总是给予最大限度的照顾;当大家工作疲惫、食欲不振时,他会变戏法似的弄来一些海产品,让家乡的味道温暖大家……

  高峰村村委会主任吴安全说:“他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上山来了,中午吃自己带的干粮,晚上7点多才下山,没在我家吃一顿饭。当时说好等我搬进新房他们来喝酒,但大家的新房都修好了,文化站、医院、广场、学校也修好了,他们还是没来喝这顿酒。我知道,于指挥是怕我破费。”

  在安昌镇步行街的改造过程中,细心的于胜涛通过实地察看,发现有些地方污水横流,根本没有排污出口,原设计方案只有地面项目,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于胜涛当即决定合理调整投资计划,对管网进行彻底改造。施工中,由于步行街两边是居民和经营业户,于胜涛又协调施工人员先从中间开挖污水管网,完工后然后再对两侧人行道进行铺装,这样既保证了正常经营,还解决了困扰居民10多年的难题。

  任何援建项目开工之初,于胜涛都要求施工、监理单位明确专人负责档案资料管理,确保档案资料不缺、不漏,与工程进度同步。他在全省率先提出档案资料异地备份,为援建项目档案资料的安全保管开辟了新思路。由于威海市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规范、科学,绵阳市建设局已将威海市援建工程档案资料作为规范性文本,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要求当地工程项目参照执行。

  于胜涛的“细”还体现在对羌族文化的关注上。了解到北川民间艺术濒临失传时,他便利用工作间隙,翻山越岭拜访当地一些德高望重的民间艺人,搜集了第一手资料。给山东省援川办、威海市委、市政府专题汇报后,申请到了60万元专项资金,重组了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目前这个羌区震后唯一的羌族文化艺术团队已进行了约200场演出。

  于胜涛说:“援建是一项政治任务,但同为中华儿女,当你身处灾区时,看到同胞们遭受如此巨大的伤痛,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它当作一项使命和责任——一项义不容辞的,帮助亲人早日重建家园、走出苦难的使命和责任。”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