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9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8-16 16:25:57 | 查看:4011次
何学红同志1958年10月出生,1975年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双亲,成为孤儿,现任唐山市路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作为一名普通干部、基层文明办主任,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家庭中极尽孝道,对弱势群体付出了无私的爱。她用善良朴实的言行和博大恒久的爱,为残疾、下岗、特困人员带来了希望,播撒了精神文明的种子,谱写了一曲传统美德的赞歌。
在工作中,何学红同志具有爱岗敬业、勤奋务实的工作精神。她始终满怀激情,忘我工作。在基层文明办主任的岗位上,她既胸怀大局又立足实际,既勇于创新又吃透下情,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实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落实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中,是群众心中的“贴心人”,领导和同志们心中“拿事儿当事儿干的人”。在生活中,何学红同志具有扶困济弱,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她先后两次救人,把在车祸中受伤的路人送往医院救治;她30年如一日帮扶毫无血缘关系的盲残户樊东升一家,三次将夫妻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她默默照料邻居梁如胶一家,两家亲如一家。在家庭中,她具有坚韧质朴、孝老爱亲的高尚情操。在18岁痛失双亲,成为地震孤儿后,她更加珍视亲情,顺承婆母、提携小叔、承欢哥姐,精心培育互助互爱的和谐家庭。
何学红同志的高尚人格、朴实作风、感人事迹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肯定,被大家亲切的唤作“何姐”。她本人先后获得省、市文明办系统先进个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一助一扶贫济困”先进个人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一、爱岗敬业、勤奋务实,对待事业饱含激情
善于“谋”事。路北区是唐山市的中心区,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境内企事业单位林立、商业网点聚集,是唐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下辖1个乡、10个街道,共有36个村、124个社区。作为一个有着近60万人口的城市中心区,从某种程度上说,路北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代表着唐山市城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何学红始终以此为定位,在工作中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她从社区起步,从基础抓起,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上世纪末,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一大批新型社区、高档社区建立起来,这样的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居民经济条件好,但社区建设软件不尽理想:社区各项活动开展不顺畅、社区无论从影响力还是凝聚力都很薄弱、一些物业管理的小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关系不协调,甚至有矛盾……为破解这一难题,何学红考虑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寻找突破。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摸底,她确定以“文明社区创建”为切入点,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丽景琴园是比较典型的新型高档社区,该社区存在硬件条件好、软件基础差,二者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她先后28次深入到社区,争取物业公司的支持,同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干部协商、交谈,并与当年中秋举办“月圆、人圆、琴园”大型赏月会,邀请所有的业主参加。经过一系列细致、艰苦工作,该社区软件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2005年,该社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社区。截至日前,路北区有49个社区被省、市评选为文明社区及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先进社区,占全区社区总数的40 %。同时,注重抓载体,吸引群众参与。通过开展“诚信工程”、“公民道德实施工程”、“文明行业”、“文明窗口”评比等大量生动鲜活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吸引各行各业广泛参与,不断放大文明影响力。
精于“做”事。熟悉何学红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用脑子工作的人。在近10年里,路北区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先后出现7项“全市第一”,这是与何学红同志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分不开的。针对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她倡导成立了全市首个“市民文明学校”,目前已发展到86家;她着手成立了全市第一支文明城市宣管员队伍,已发展队伍60支,参加人员两千余人;她协调驻境180多家单位,与社区开展了文明共建活动,吸纳支持建设款项200余万元;非典期间,她带领文明办同志深入一线,慰问医务工作者;搜集抗非感人故事,装订成册,广泛宣传;组织活动,鼓舞人心。在工作中,她面向基层,扑下身子,为基层出主意,帮基层解难题,尽职尽责的为基层服务。几乎所有的社区干部都认识这位平易随和的“何姐”,都很佩服她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为筹建北二社区未成年人活动站,何学红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扎根在社区,与同志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想办法、出点子,布置教室、吸纳志愿者兼任教师,扶持未成年人活动站成立并顺畅运转。她还请示上级部门,争取到价值1.5万余元的文娱用品的支持,成立了快板、腰鼓等多支儿童文体队伍,让孩子们学有一技之长。
长于“成”事。“做事就要有头有尾,要让群众受益,领导放心。”这是何学红作事的准则。多年来,不少主管领导对她的评价是“拿事儿当事儿干的人”、是“干工作让人放心的人”。工作30余年,她敬业守诚,把全部的身心放在工作上。她的女儿很小就学会了自立,在她眼里,妈妈休一个星期天就是奢侈。同事们的心中,何姐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扎”在基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路北区作为中心区,承担着繁重的任务。为保证每一项指标都严格落实,何学红带领有关同志,一项一项到基层对照检查,督导落实,几次累得犯了心脏病,但她只是休息一会儿就又投入到工作之中。何学红是一个对工作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人。年初,全市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作为路北区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何学红,主要承担了全区学教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她带领学教办全体人员,先后多次深入基层,走遍全区124个社区、70多个基层单位,从工作布置、督导检查、档案收集,每一个环节,何学红都亲自把关,悉心指导,把这项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健康楼社区的党员学习笔记写得不过关,她查出后建议重新学习抄写。社区工作人员知道她的脾气,认真做了修改添加,两天后再次检查全部通过,她这才放心离去。在这次学教活动中,全区党员干部写出调研文章900多篇,就改革发展、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27个方面提出了140多条好的建议,促进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
何学红的“成”事,还在于经她手培育出了若干个成熟且经得住推敲的典型。她既抓宏观又抓微观,既放眼高档社区也投身一般社区;既抓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又重视未成年人的道德培育。几年来,先后培养出一批在国家、省、市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其中包括臧岚、刘瑞芬、佟竹伶等一批唐山市“市民文明标兵”和“文明市民”;两个省级文明社区和一个省级文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区文明学校、文明社区论坛等多项单项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前列。
二、扶困济弱、甘于奉献,帮人所难满怀真情
作为一名基层文明办主任,何学红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文明”一词的内涵与外延。
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她对于贫弱者心存浩瀚的爱;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她对组织对社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何学红常说:是党和政府的培养,使我由一名地震孤儿成长为一名党员干部。从工作那天起,何学红便开始了她的“报恩”之旅。
1977年,19岁的何学红在路北团区委工作,偶然间结识了盲人樊东升。何学红开始从精神上给他以鼓舞,鼓励他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从生活上对他关爱,帮助他以及他的家庭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她关心盲残家庭长大的樊立同,给她如同亲人似的爱。何学红不事张扬的性格,使她与盲人樊东升一家的感人故事,直到2005年才逐渐被大家了解。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她已经默默帮助了他们27年——没有人知道逢年过节,何学红一定登门拜访大哥;他们生活困苦,她屡次慷慨解囊。2005年2月,樊东升身患黄疸性肝炎,急需住院治疗,可是高额的费用,让何学红一时难以筹集,部领导和同志们这才知道了实情。大家一方面为何学红的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纷纷捐款,解囊相助。时隔两年,病难再次砸向这个家庭。2006年底,大嫂董敬兰因心脏病入院,心脏每分钟仅跳动30余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得知这个情况,何学红再次多方奔走,为大嫂筹集手术费。手术当天是腊月小年,从来没有请过假的她破例请了一天事假,守了大嫂一天一宿。深冬的午夜,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北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拍打窗户,怕打扰病人休息,48岁的何学红坐在楼道里的椅子上,竖着耳朵听病房的动静。一有声响,她就轻声快步进屋,给嫂子掖被角,搓热手后摸摸嫂子的头。两个月后,董敬兰因脑梗塞再次住院,何学红再次跑前跑后、联系医院,筹措费用,没有一句怨言。前前后后3场大病,花去6万多元的医疗费,这足可以让一个小康之家难以承受,更何况是仅以低保维持生活的盲残家庭?这其中,何学红辛苦不自言表。更为可贵的是,路北区委宣传部、团区委等众多机关、企业、个人、群团组织都奉献了爱心。他们说,是何大姐身上爱的光辉,照亮了我们播洒爱心的道路。57岁的梁如胶是何学红的邻居,这位坐在电动三轮车上卖鹌鹑蛋的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提起何学红,不善言谈的梁如胶夫妇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她真是一个好人。每次看见坐着轮椅的老梁,何学红都主动打招呼:需要帮忙,一定要告诉她。何学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隔几天,何学红都要到家里,看看梁如胶一家人过得如何,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帮忙。由于梁如胶行动不便,许多体力活都是何学红一家人在做。换油烟机、刷房子、跑东到西,这20年发生的小事数也数不清。梁如胶说:“人家两口子都是公务员,我是个截瘫病人,他们能图我什么呀!还是小红心肠好,看我们一家人不方便,真心地想帮我们。前两天,梁如胶因病住院时,何学红还特意让婆婆买上两只烧鸡去看他。还特意托婆婆代话说:最近太忙了,要不应该亲自过来看梁大哥。
何学红性情直率,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见到不平,她敢于主持公道,遇到危难,她乐于挺身而出。在她的人生历程中,曾经在车祸中两次救人。一次,在河北理工大学的东门口,一名妇女被拖拉机剐倒并拖拽前行,情形十分危急。她正骑车经过,喝住司机、救下伤者、抬入医院、送进手术室,她这才悄悄离开。后来,被救妇女多方打听,并来路北区表示感谢,要寻找她的救命恩人。第二次是她在上班的途中,一位老太太被撞得腿骨外支,何学红本来着急开会,已经骑车经过,又返回身把老太太送到工人医院,并把老人自行车推进车棚才离开,再一次做了“无名英雄”。有人问,何姐,你不怕被“讹”上?她淡定地说:“没有做好事的不是,下次碰上了我还管。”
三、坚韧质朴、孝老爱亲,为人处事富于感情
工作中释放热情,生活中播撒爱心,何学红同志并没有因此淡漠亲情,忽视家庭。何学红与他爱人何玉寿都是在路北区工作,他们从团区委的工作岗位上相识,相爱,用她爱人的话说,彼此看上的,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实在。
婚后二十多年来,无论工作怎样繁重,无论职务如何变化,对待家庭,何学红永远充满责任心,让亲情温暖着每一位家庭成员。
1981年,何学红与何玉寿结婚。当时,婆婆白光秀没有工作,小叔正在上学,一家人生活并不富裕。结婚当天,何学红便对丈夫说:我的父母没了,你的老父亲也震亡了,咱们俩家就剩一个妈了,我要把对我父母未尽的孝心全部给老妈。
居家过日子,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何学红怕婆婆为难,从结婚之初,就与丈夫商量好把工资全部交给婆婆,让老人支配全家用度。她自己买双袜子都要向婆婆“申请”。
小叔何爱军是婆婆最大的后顾之忧,老太太觉得自己年岁大了,没有能力给小儿子置房、娶妻,又不好意和儿子说。何学红看出了婆婆的心病,跟婆婆说,老二的事不用担心,我们当哥哥嫂子的,还能看着不管吗?
小叔子上学期间所有花费,何学红都承担起来;毕业后工作没几年就结婚,自己并不富有的何学红帮他们买了房子。
在何家,婆婆管何学红叫“我家闺女”,小叔子管何学红叫“红姐”。外人诧异,他们不知道其中蕴含着太多亲情的温暖。
在婆婆眼里,何学红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她,这一家人的日子就没法过。一次她生病,婆婆去到小诊所请医生,按规定,医生是不外出看病的。她的婆婆硬是感动得医生到她家为何学红看了病。
何学红用自己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影响着家里每一个人。小叔成家后,主动提出供养母亲,让嫂子也减轻一下压力。但何学红考虑到他们的经济状况,没有同意,于是达成“协议”,母亲由两家轮流供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多年的善举对女儿是无声的教育,女儿从小到大,对奶奶也百般孝顺。工作后,第一次领工资就给奶奶买了衣服和许多好吃的。每到周末,都主动张罗着把奶奶接到家里来,哄奶奶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
何学红的哥哥至今记得,她的妻子是在何学红的怀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刻。小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谁都手捧一颗真心,让每个人都能感到她的温暖。
* * * * *
何学红同志是近年来路北区成长起来的优秀党员干部。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的崇高党性;体现了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体现了爱人如己、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何学红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图片来自环渤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