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桥学院:弘扬雷锋精神 推动思政育人

发布时间:2021-01-07 21:56 | 来源:海外网 2018-3-5 10:11 | 查看:1400次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上海建桥学院作为上海一所民办院校的“领头羊”,建校18年来,坚持把弘扬雷锋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持续研究校本课程、开展主题活动、设立雷锋奖章、建设雷锋馆等,学雷锋从“无形”到“有形”,从“一天学”变成“天天学”,使培养和成为“新时代雷锋式大学生”成为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同与自觉践行,也获得了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学校以学习贯彻十九大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和机制平台建设,使弘扬雷锋精神与学校办学定位、育人目标紧密结合,成为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效载体,切实提升了民办高校师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与指导性。

学校在办学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在名校荟萃的上海,作为新生的民办高校要有立足之地,就必须找准定位。在举办者周星增“平凡善者、从我做起”理念的影响下,学校把“为学生建成才之桥、为教师建立业之桥、为社会建育人之桥”作为办学使命,把“培养一大批踏实勤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雷锋式的劳动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十多年坚持从小处着手、不断改进,探索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主要做法:以雷锋精神构建整体育人格局

这些年来,上海建桥学院以弘扬“雷锋精神”为载体,着眼“平凡小事”,从三个方面探索创新育人工作:

一是把雷锋精神融入课堂主渠道,与“感恩、回报、爱心、责任”校训紧密结合。一方面,紧抓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雷锋的先进事迹、雷锋的日记、播放与雷锋相关的视频等,还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平凡善者、从我做起》,采用“理论讲授+实践认识”方式评价学生所学成果;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充分挖掘课程德育元素,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建桥学生8项核心素养”(表达沟通、自主学习、专业能力、尽责抗压、协同创新、信息应用、服务关爱、国际视野)有机融合,使专业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国家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去年至今,学校进一步把雷锋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平台。开设了“奉献中国”系列课程,以“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青春使命梦想”为主题引领大学生学习领会“四个正确认识”要求,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打造一批具有建桥DNA的“课程思政”。

二是把雷锋精神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一方面,引领师生深入学习领会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结合10周年校庆,学校在校园中心树立了一座雷锋铜像——身背书包、手持“为人民服务”书本、阔步向前的大学生雷锋形象。另一方面,着眼“平凡小事”与“落细落小落实”,分阶段设计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针对新生,通过参观雷锋馆、读雷锋日记等方式,使其尽快融入以“学雷锋”为标识的校园文化,认同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针对二三年级大学生,开展以志愿服务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打造学雷锋平台与品牌项目,倡导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精神;针对毕业班学生,精准对接学雷锋德育实践与专业行业需求,养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通过不同阶段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当代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三是把雷锋精神融入师生激励评价形成长效制度,与营造建桥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学生培养上,学校实行“文明修身0学分”制,所有在校生均须参加以清洁校园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将学雷锋志愿活动纳入素质拓展学分,凡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项志愿服务累计满30小时,可获2学分;设立“雷锋精神金银铜质奖章”,表彰激励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教师规范上,学校通过实施“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工作,强调专业教师的育人责任,明确每位专业教师至少要担任一个班级的专业导师,承担一项学生服务项目,并将其作为聘期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设立“清云奖”,对在教书育人中突出奉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初步成效:新时代“雷锋式大学生”广受欢迎

学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从理念转化为师生的行动自觉,显著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弘扬雷锋精神金质奖章”成为优秀学生的标杆,其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精神受到广泛好评。学校设立雷锋奖以来,共有5709名学生获奖,充分体现了制度建设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学校连续7年超额完成征兵任务,累计向部队输送500多名优秀学生;学生普遍以拥有志愿者服务经历为荣,年平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5000余人次,生均在校服务时间达10小时/年;学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学校累计有40多名学生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往西藏、贵州等地服务,获得当地广泛好评。例如,曾获“弘扬雷锋精神金质奖章”的优秀校友代表马世华,毕业后选择到贵州绥阳县希望小学支教。除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她还运用专业知识,帮助筹备举办电商节,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正是雷锋精神的引领,坚定了她扎根西部的理想,在西部服务期满一年后,她毅然决定留下来,“用知识和爱为孩子们飞出大山的梦插上一双翅膀”。

二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成为教书育人的共识,一批雷锋式的青年教师影响和改变着更年轻的学子们。师生共举学雷锋讲奉献大旗,已经成为具有建桥特色的校园文化标识,成为建桥的文化基因。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用自身的人格形象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学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

三是“雷锋馆”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殿堂,“脚踏实地、小处着手”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雷锋精神已成为引领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强大推动力,2016年学校在大讨论的基础上,把校史馆的一半面积约400多平方米腾出来建设了上海高校首家雷锋馆,使雷锋精神从无形走向了有形,与学校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无缝对接。场馆共分为三大板块:雷锋故事、雷锋精神、雷锋在建桥,开馆一年来,接待校内外各类参观者近万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人民网”肯定学校通过雷锋精神塑造校园文化品格,将雷锋精神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积极影响自己身边的人成为善良有爱心的雷锋。《解放日报》赞扬上海建桥学院上下争做“锋丝”,设立“雷锋奖”常态化、长效化的运行机制。

新的思考:遵循“三个规律”融入“三个课堂”

虽然,近几年建桥学院以雷锋精神为载体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将着眼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深化探索:

一是进一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雷锋精神有机融入“三个课堂”。抓牢“第一课堂”,将新时代雷锋精神与8项核心素养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教育引导专业课教师主动做到“四个统一”;用活“第二课堂”,统筹建设“雷锋文化”,打造大学生社会服务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的功能;引领“网络课堂”形成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

二是进一步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把雷锋精神植入建桥学生核心素养。学校正在尝试将根据民办学生特点,建立长期跟踪反馈机制,借助大数据等科学方法,使思政工作可操作化、可评价化,从而形成“目标—设计—实施—评价—改善”完整体系。同时,在教师中启动“雷锋奖”评选,激励更多的教师把教育奉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辐射作用,把雷锋精神融入区域党建联建工作。学校以建设雷锋馆为契机,进一步整合雷锋馆、雷锋广场、雷锋林等文化设施,统筹推进,辐射周边地区;加强与“两新”组织党建联动,广泛开展以学习宣传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赛、读书征文、座谈会、电影展播、文艺演出等活动等,使雷锋精神在区域共建中凸显独特的文化魅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