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刀锋何以锻造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战斗精神管窥

发布时间:2020-10-19 16:42 | 来源:解放军报 2020年10月15日 第07版 | 查看:1561次

■刘 清 黄 巍 黄立彬

引 言

抗美援朝战争中,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对比悬殊,但我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了完全现代化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创造了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这雄辩地证明了“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等科学论断。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正是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昂战斗精神,与强敌进行了殊死较量,并最终赢得了战争胜利。

亮剑强敌、沉着应战的坚毅品质

习主席与美国基辛格博士讨论抗美援朝战争时,基辛格说:中国军队缺乏后勤保障、空中支援,装备如此之差,居然没有“打输”。习主席告诉他:“我们靠的是一种革命的战斗精神,我们的战士是不怕你们的,无论拿什么武器,都敢与你们较量。”当年,我军初期入朝参战部队几乎都是各野战军主力,军师职指挥员很多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很多基层指挥员和战士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长期的战争磨炼,特别是屡克强敌的战斗底气和制胜经验,使志愿军官兵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沉着应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夺取了战场主动权。

志愿军深入研究敌人的作战特点,找到其薄弱之处,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从而占据相对优势来制敌。战争初期形成了白天是敌人的天下,晚上则是我们的天下的战场奇观。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志愿军部分兵力被敌人截断在三八线以南,面对突然出现的不利局面,志愿军官兵沉着冷静,利用夜暗向敌人冲击,通过夺取敌军武器弹药和粮食补充自己,成功突出包围圈。

抗美援朝战争中,尽管我军现代化武器装备不多,但部队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沉着应战,将武器效能发挥到了极致。以炮兵为例,第三次战役开始时,炮兵部队改进了解放战争中运用的战术,事先隐蔽进入阵地,夜间集中火炮突然开火,及时为步兵打开突破口。第四次战役期间,各部队根据地形对炮兵阵地实行严密伪装,以“火炮分散、火力集中”的办法,待敌发起攻击后以突然性的急促射击,打击其突击集团,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

英勇顽强、无坚不摧的战斗意志

《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认为:“在战争中,任何丰功伟绩,几乎没有一件不是经过无限的劳累、艰辛和困苦才取得的……只有那种表现为世世代代受赞赏的坚忍精神的伟大的意志力,才能引导他达到目标。”我军参战部队正是有着强大精神支柱的英雄部队,以“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战斗意志,打赢了“武装到牙齿”的强敌。

防御作战中,“人在阵地在”的口号响彻整个战场,贯彻在每一次战斗行动中。持续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前线部队在表面阵地失守后退入坑道,面对敌人终日向坑道口射击、放毒、投硫黄弹,洞内空气污浊、缺粮、缺弹、几天喝不上水的严峻情况,开展“一人舍命,十人难挡”的硬骨头活动,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最后配合增援部队夺回表面阵地。

进攻作战中,为尽快压制敌人碉堡的凶猛火力,黄继光式的英雄战士李家发、许家朋等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以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射击孔。在夏季反击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3000余人的庞大队伍在敌人眼皮下潜伏了19个小时而未被发现,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潜伏过程中出现了15名邱少云式的英雄战士。

正如毛主席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经验时所说,志愿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对此,李奇微也不得不惊叹志愿军的战斗意志,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后来体会到,中国人是顽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事实即是如此,志愿军指战员虽然年岁大小有别,出身经历、文化水平、性格气质各异,但他们都勇于牺牲,表现出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誓要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

机智灵活、富于创造的打赢勇气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胜强敌,既需要强烈的任务意识和担当精神,也离不开行动中的灵活处理与战法运用中的创新发展。灵活性是基于客观情况的不同,采用实时、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体现。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对灵活处置情况和变换战法而言的。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官兵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退缩,面对挫折不灰心、不气馁,始终以必胜信心和旺盛斗志以变应变,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我军在入朝作战初期根据国内战场经验,对美军突出冒进之敌采取大范围穿插、迂回、分割、包抄,打大规模歼灭战,取得了很大战果。美军受挫后,快速改进战术,采取了“礼拜攻势”“月夜攻势”,导致志愿军出现了想近战却难以接近敌人,打夜战却当夜不能消化,力求速决却一时又僵持难下的局面。对此,广大指战员及时探索改进战法,重新赢得了作战的主动。例如:采取战役上迂回包围和战术上分割包围相结合的战法,隔断美军步兵与坦克的联系;派小分队直捣敌团、营指挥所和炮兵阵地;发挥近战特长,集中力量打敌步兵;实行战术性的小包围,“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集小胜为大胜。

创造性地执行任务既是对上级意图的准确理解,更是排除万难、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战斗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二次战役,38军113师在三所里、龙源里穿插迂回战斗中,面对空中上百架飞机的轰炸,地面近百辆坦克南北夹击,广大官兵利用缴获的武器与敌人搏斗,使南撤和北援之敌相距不足1千米,却只能相望而无法靠拢,被迫各自撤逃。对此,彭德怀元帅在嘉奖38军的电文上特别写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临危不惧、全面过硬的心理素质

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耐受力,是部队适应作战环境条件、释放战斗力的重要前提。“一军打三军”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的对手不但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掌握整个战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而且地面部队全部是机械化和摩托化。志愿军最初只有陆军,且主要是持轻武器的步兵,炮兵也不多,更没有坦克、装甲车。志愿军一个军装备的火炮(包括火箭筒)仅相当于美军一个师火炮数量的54%,且质量老旧、型号杂、口径小、射程近、弹药不足,均由骡马驮载或由人员肩扛。这一特点决定了抗美援朝部队长期面临极其险恶的战场环境,而广大指战员硬是靠着长期战争实践练就的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过硬心理素质,以及面对重压绝不退缩的强大耐受力,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成为令敌人胆寒的胜利之师。

志愿军官兵临危不惧,面对战斗残酷激烈所带来的生命威胁,能够做到不怯战、不畏死。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带领战斗小组在华岳山前沿阵地抗击敌人。战斗中,他先后手负伤、脸腮被打穿、头部中弹,昏倒在工事里。苏醒过来后,他先命令战友撤离,等敌人合围过来,撑起负伤的身体,把枪摔坏,扔出最后一枚手榴弹,跳下悬崖壮烈牺牲。同一支部队的刘维汉带领1个小组守卫鹰峰山的一个突出阵地时,7个小时打退敌人6次冲击,毙敌100余人,战斗到只剩他一人时仍孤胆杀敌,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战斗突发性强、节奏快、战场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给指战员的分析判断和作战行动带来了巨大考验,志愿军部队总能依靠过硬的战场心理承受力机智果敢、从容应对。第五次战役华川阻击战中,在整个排被包围的情况下,排长沈树根采取“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灵活战术,歼敌200余人,自己仅伤亡4人,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生动展现了我军机智果敢的优秀心理素质。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证明: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锋利的刀刃。战斗精神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方面,是战略决策的重要基础。和平时期,在没有实战历练的情况下,部队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必须大力加强官兵战斗精神培育,防止和避免滋生松懈麻痹思想,引导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充分利用演习演训、非战争军事行动等途径进行战斗精神锤炼,锻造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魄,使之以昂扬斗志投身备战打仗实践,把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战争优势和战场胜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