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专家看中国: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20-10-01 19:45 |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0-09-30 15:51 | 查看:2535次

【摘要】共同的价值观、文化和信仰,对民族崇高目标的高度认同,保持危机感并善于化危为机,不断开放交流,主要决策阶层的坚强领导,制定适合国情的法规和制度,都是中华民族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成因。未来,坚信拥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继续解放思想,把握时机,因势而为,破解各种内外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华民族 凝聚力 海外华人 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正经历伟大崛起的历史发展时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当前及今后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巨大挑战,唯有更好地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不断增强与发挥民族凝聚力,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同奋斗,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换言之,如何更好地增强和发挥民族的整体凝聚力,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强国梦,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崛起。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对内的吸引力、向心力,对外的一致性、竞争力的综合实力和表现。它是基于民众对这个民族所保有的价值观和文化的深刻认同与共同信仰,是民族内部牢固的依赖、信认和彼此合作,并一致为民族共同的最高目标和利益而奋斗的综合性表现。为什么中华民族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使她能够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纵览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激发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整个民族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强调民族最高利益和目标,常怀民族的危机意识,注重开放交流,主要决策阶层的坚强领导,不同民族间坚持求同存异、互谅互尊,以及制定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和法规,等等。全面理解把握,充分综合利用好这些因素,将进一步激发全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更好地解决当前及今后面临的内外困境与挑战。

对民族崇高目标的高度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最大动力

中华民族血脉相通,民族认同感高,无论身处何处都认可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都企盼祖国昌盛富强,都努力维护民族的尊严、地位和荣耀。对民族崇高目标和梦想的高度认同和期盼,能极大地激发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地参与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从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充满活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与其他优秀知识分子,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障碍,毅然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极大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08年至2018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复合增长率为13.9%,同时期留学归国人数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2.3%;2018年归国人数有51.9万人。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强民富是多少代中华儿女长期奋斗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经过四十多年的伟大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正稳步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强国梦”“民族复兴梦”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创新创业精神与团结协作精神。

共同的价值观、文化和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扎根于中国大地深厚的中华文化、文明和价值观,传统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产生出巨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使中华民族虽经分离而仍能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统一。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就是因为有崇高的信仰。同时信仰必须是正确的,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观及时代历史发展潮流的;否则,极端和错误的信仰会给个人、集体、社会、民族甚至整个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纳粹分子,极端宗教分子和极端民族分裂分子就是错误信仰的反例。

大众的共同信仰也是社会制度的基石。西方民族信奉自由,从而形成了思想的自由、个人的自由、市场的自由和自由的制度。东方民族更强调集体的作用,形成了鲜明的东方文化,包括集体主义、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和集体利益并不排斥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发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更多地采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支持个体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个人的更充分自由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些充分说明,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括的那样,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亦与民主、自由、市场体制相融相成。

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大众的自我觉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也必须要依靠有效的法律法规的大力约束。西方社会西方民众践行的民主和自由,是建立在高度法治的基础之上,受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法治就没有民主和自由,亦没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社会,个人和企业团体容易丧失信仰,唯利是图,甚至进行权钱交易,违法违规,严重损害社会的公信力、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建立好发展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有效监督处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执法,有法必依;并能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保持忧患意识并善于化危为机是民族凝聚力的激发器

民族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是激发、保持、增强其凝聚力的激发器。居安思危,方能行稳致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危机意识特别是面对重大的社会或民族生存发展危机,更能考验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战斗力。面对危机,一个民族往往更具凝聚力,更加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新中国所选择的国歌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是要不断提醒国人,不忘国耻,思虑危患,警钟长鸣。这是先驱先贤们对国人的殷殷忠告。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遭遇了西方国家的围堵封锁,但中国人民不信邪,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立起了综合全面的工业体系,发展了有震撼力的国防体系,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深度危机意识并能防患未然的特殊民族。在中华文化中,包括在中国成语中,有无数语意深刻的危机意识的典故,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如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对此,中国人民更是“知行合一”。中国人厉行节俭,崇尚物质和金钱的积存,主要来源于这种忧患意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老百姓的储蓄率是最高的,而这也对加快中国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基础。

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显著成就。但也要认识到自己与发达国家在人均收入、高科技、高端制造业、创新能力、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巨大差距和不足。为已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不能过分自信。近一年多来的复杂的国际环境,足够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实况和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激发出中华民族更大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知耻后勇,知弱图强,知危后安。

不断开放交流是民族凝聚力优化提升的重要方式

开放交流能增进族群间的理解和感情,更好地建立信任,并为互利共赢、携手共进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对外开放交流能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思想、科技成果,“洋为中用”,丰富并提升中华文化与科技水平。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开放交流中学习进步、成长壮大的。

而在中国国内,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虽有争端、矛盾甚至战争,但总体上,密切交往,紧密交流,彼此学习,互通有无。这正是由于民族间开放交流的促进作用。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进藏就是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伟大壮举。

中国过去四十多年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性进步,得益于伟大的改革开放。开放交流仍是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只有更全面、更多层次、更深入的开放交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的经济体制才能真正确立和完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提高,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主要决策层稳定团结、领导有方是民族凝聚力的坚实保障

伟大领袖,在领导其民族革命和解放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造就了英雄,而英雄引领了人民。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凡是主要决策阶层稳定团结、文武兼备、体察民心、注重民意,并且能够平衡兼顾长远目标和短期利益的,均治国有术,稳疆有方,使国家民族长治久安;相反则危机四伏,民心涣散,内忧外患不绝。

一个好的领袖或领导集体,在战争年代必须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特殊困难时期,例如重大自然灾害和疫灾时期,足能稳定民心,带领人民共度时艰,战胜困难,尽快恢复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在和平与建设时期,能合理科学地规划与安排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发展,解决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持续优化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根据一项最近的国际性调查,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特别是对政府的执政领导能力,在所调查的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首位。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中国领导人,及其各项政策深得民心。领导人卓越的领导力和号召力,来自于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而这有赖于领导人与民众心相通、情相连,想人民之想、急人民之急,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精神。

求同存异、互谅互尊是发展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途径

一个群体、社会和民族内部总有差异,有不同的习惯习俗,不同的文化或宗教信仰。相互尊重,相互谅解,摒弃异见,是解决矛盾和纠纷,团结和睦,互相帮助,携手共进的基础。求同存异,互谅互尊,亦是解决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矛盾和冲突的最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中华文化讲究“和为贵”,以邻为友。在国际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并始终坚持践行。现代社会更加复杂,人类的发展要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全人类应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世界各国各民族和衷共济,利相通、情相连、共命运、共发展,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个民族能够共存共荣,就是因为大家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并能相忍为国,互相包容,互补互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充分体现了大家庭的力量和温暖,从而使其更有吸引力和向心力。国强则各个民族和地区就强。国富才能更多帮助偏远落后欠发达地区的综合发展。相信中国的强大富裕必将能更好促进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持续稳定和繁荣发展,造福于广大的人民。

全民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

当一个国家,民族面临严重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全体人民的同舟共济,共担责任。全民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同时,大众需有必要的自我牺牲精神,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由于无数先烈英豪真正做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力挽狂澜,才使中华民族能免于外患,使中华文化延绵不断。在本次战“疫”中,中国军事科学院陈薇团队不畏危险亲临武汉收集病例样本,夜以继日,研制疫苗,并敢冒风险在自己身上试验,充分体现了崇高的责任担当和自我牺牲精神。武汉等地的广大群众,响应遵守政府的要求,彻底隔离,封市封村封路,展现了中华儿女牺牲小我而有益社会大众的良好素质和责任担当,为世人所惊叹和敬佩。

公民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遵循社会伦理,同情关心照顾弱势群体和个人,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公民广泛直接参与社会事务,讨论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是现代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民族凝聚力,来自于大众对社会、国家、民族面临问题的充分及时了解,来自于他们的切身感受。鼓励、支持并积极推动广大民众对社会事务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是增强发展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公民广泛直接参与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特别是发挥各种社区和社团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全面稳定发展。

一个广大公民愿意承担责任,并乐于奉献的社会,就是一个有凝聚力、生命力、发展活力的社会。同时,一个广大民众主动地参与各种相关社会事务,关心社会问题,积极献计献策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和谐稳定、生机盎然的社会。

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和法规是保持民族凝聚力的稳定剂

建立健全完善的适合中国发展条件的各种制度和法规,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和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合适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社会治理体系是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各方面平衡有序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历朝历代,都在不断探寻治国安邦的方略,总结实施各种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机制,探究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体制,思考稳定军心民心的策略,研究处理中外关系的基本原则等。历史充分证明,凡是能够高瞻远瞩,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和战略时能综合全面地考虑到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积极进取,善于统筹,勇于纠错的朝代,都能够人心齐泰山移、国兴民旺。反之,则会逐步衰亡。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其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发展条件的不同,所选择的各种制度也往往不同。美国建国240多年,其采用的“三权分立”,自由资本主义和自由巿场体制,适合美国的国情,对推动美国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巨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生命力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大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其他各种优秀人才的助力。得人才者得天下。为了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来自海外的杰出人才,中国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吸引各种人才的制度和政策,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制度环境并切实执行有关政策。

创新创业是推动科技经济等各方面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路径。正是巨大而持久的创新创业精神,推动了美国一直走在世界科技和极大多数新兴产业的前沿。中国必须更好地尊重鼓励支持企业家及其创新创业精神和行动,建立健全制度法规,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保护各种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保护私有财产。使民营企业能够更公平地获得融资机会,更自由地参与多领域的投资,更有力地参与国内和国际的竞争。企业强则国强,众多具有实力,国际一流的跨国民营企业的形成和壮大,将是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

时代在转变,历史在前进;中国在世界贸易、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演变,因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亦在调整和改变,包括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战略和注重高质量发展等。与之相适应,需要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实施更加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以史为鉴知兴衰。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告诉世人成败的真谛;历史是一盏明灯,指引人们少走弯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艰辛光辉的历程,源远流长的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无与伦比的强大凝聚力,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发奋图强取得胜利的巨大动力。历史不应该成为包袱,更不应该成为改革创新的阻力和障碍。光阴流逝,世事变迁,特别是中国自身的条件和面对的外部环境今非昔比,因此中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洞察新形势,把握新问题,采用新方法,制定新战略,才能不负使命,不负历史,不负广大人民的期盼。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变迁,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实践不能变,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宗旨不能变。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推动者、践行者,是形成凝聚力的前提。

未来,中国必须把握时机,审时度势,因势而为,牢牢把握世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破解面临的各种困局和挑战,踏实地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并能“有所不为而有所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为人类的和平事业作出更多贡献。坚信拥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国人民,定能经各种磨难而不倒,再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辉煌!

(作者为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终身教授)

责编/谷漩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