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刘学良:如歌人生 良心二字怀心间

发布时间:2008-10-24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9-01 | 查看:3951次

  50多平方米的平房,一间客厅、两间卧室,简单的家具点缀其中,这就是刘学良的家。

  客厅的东墙上挂着一张照片,是刘学良进京参加“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时与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人的合影。桌子上摆放着若干个奖杯。刘学良夫妇的卧室和女儿刘笑扬的房间仅一窗之隔。卧室中的书橱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空间,里面摆满了书籍、杂志、报纸等。

  身居陋室的刘学良一直保持着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事业的责任心。坐在半旧的沙发上,追忆起20多年来的经历,他娓娓道来。他的讲述是那样恳切、纯朴、坦荡,没有一丝遮拦,更没有一点儿做作,恰似一汪清泉在人们的心田流淌。

  相濡以沫二十载 不顾世俗寻真爱

  爱人,我们已久违

  这些年一直有你陪

  你受了很多罪

  一路随我很累

  爱人,爱人,我们俩说什么苦累

  让每一种悲喜都过来吧

  承受之后,更相偎

  我选择了你,我从不后悔

  相爱滋味两人慢慢体会……

  一首《爱人》唱红了大江南北,这首歌也正是刘学良和他美丽善良的妻子刘彩霞相爱相依的真实写照。

  刘学良出生在武强县西刘堤村,上中学时一直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编快板、写顺口溜让同学们演。17岁那年,他写了反映十年动乱后人民情绪高涨,积极投入生产的文学作品《三上表》发表在了《河北日报》上,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又写出了《奴才出丑记》等作品,深受各界好评。对文学的热爱,也使他认识了很多文学朋友。刘彩霞就是其中一位。

  刘彩霞是饶阳县南善村人,4岁时得了大脑炎致使下肢瘫痪,左上肢失去知觉。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她拿起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开始了自学生涯。她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而且学会了剪纸、刺绣,她还经常写些诗歌、散文、小说发表在报纸上。1985年,她与疾病抗争,自学成材的事迹被《衡水日报》报道,也正是这篇报道引起了刘学良的注意。

  当时的刘学良刚参加完高考,因几分之差落榜了。他不甘心,报名参加了乡文化站的招聘,可也没能被录取,屡屡的打击使他备感苦恼。就在他对生活失去信心之时,在报纸上无意中看到了刘彩霞的事迹,他深深感动了,马上寄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和你有着相同的遭遇,虽然我是健康人,但心灵上的创伤更使我难耐……我时常陷入一种苦闷中。”

  不久,刘彩霞回信了:“你所遭受的打击我理解,不幸是最好的大学,它可以帮助你认识生活,懂得人生……应该相信自己还是一个有志青年,聪明才智总有发挥的时候……”

  信件的往来,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开始了更为频繁的通信。那个时候,他们心中的爱情是朦胧的,如轻云薄雾,似水波月光。刘学良起初在信中称彩霞为“刘彩霞”,后来改为“彩霞”,再后来干脆称其为“霞”。

  刘学良曾在日记中写道:她(彩霞)是我生命中圣洁的女神,我们有共同的志趣,相爱一定很幸福,彩霞病残,可难道因此她就没有得到爱情和幸福的权利吗?不,正因如此,她才需要十倍百倍的爱……

  他鼓起勇气寄出了一封滚烫的情书。

  彩霞为难了。她喜欢这个小伙子,可她的病残之躯能给学良带来什么?内心极度矛盾的她写信回绝了学良,说自己有男友,不需要爱情的施舍。刘学良不相信:“你说我们的将来是个未知数,解这个未知数有这样一个方程式:志趣相投+信任和真诚+爱情=圆满的答案,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不论你的病发展到什么地步,我的心永远不变。”

  就这样,他们不顾家人的反对相爱了。1986年,在认识4年之后,他们结婚了。刘学良送给彩霞的结婚礼物是一个轮椅,是他花237元在石家庄买的,办婚事的110元钱是他在砖窑上干了50多天挣来的。

  结婚后,刘学良起早贪黑种田;晚上还为彩霞洗衣做饭,洗澡按摩,忙得像上足劲儿的发条,一刻不停。别人问他苦不苦,他憨憨一笑,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再苦再累心也甜。每次刘学良写完文章,刘彩霞都是第一个读者,他们两个人比着劲儿地创作文学作品,看谁的作品发表快,见报多。两人这个时候进入了文学高产期,共同署名“梁霞”的70多篇稿件在各级报刊发表。

  刘学良到饶阳县南善乡(现为)南善村工作后,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第一个月拿到工资的时候,两人省吃俭用细盘算,你让我买件新衣裳,我让你买点儿营养品。最后,还是买了3斤肉和一摞书。

  一次,彩霞犯了心脏病,刘学良把她捆在自行车上,推着去县城看病。十多里的泥泞路,学良硬是一手撑把一手扶妻,一步一滑挪到了县医院。为了挣钱给妻子治病,他还瞒着妻子走村串户卖过衣服。

  1991年,刘学良去北京参加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临行前,彩霞对他说:“你的鞋都破了,去北京买双新的吧。”可到了北京,带着20元钱的刘学良却一头扎进了新华书店,毫不犹豫地为彩霞买了一本《申沛农剪纸艺术》。而他就是穿着那双将要露出脚指头的鞋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江泽民同志的接见。

  到饶阳县委工作之后,刘学良难免会有些应酬,每次他都是先回家给妻子和孩子做好饭再出门。酒席上剩下的饭菜,他也总是带回家。采访当天,他把餐后剩下的玉米面包子带回了家,一进家门他便招呼:“霞,瞅瞅今天我带回了点儿啥?玉米包子!”那一刻,他的目光是坦然而愉悦的。

  “你觉得现在的日子苦吗?”

  “不苦,我们的日子好比嚼了高粱杆吃甘蔗——越过越甜啊。”刘学良笑答。

  二十载风风雨雨,刘学良夫妇相扶相伴,一路风雨兼程。他们一家先后被评为“河北五好家庭”、“新风之家”,他们走进河北电视台演播大厅、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观众们一次次热泪盈眶,掌声如潮……

  感天动地孝至真 尊老敬老美名扬

  刘学良孝敬老人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当初刘学良和彩霞结婚的时候,彩霞的父母对这门婚事并不看好,坚决反对,结婚时啥也没给。可夫妇俩从不怨恨老人,老人病重时日夜守候,尽了孝道。

  记得刚结婚不久,刘学良和刘彩霞去见岳父。只见岳父正襟危坐在太师椅上,一脸的严峻。

  “爹!”彩霞来到父亲前,声音沙哑地喊了一声。老人瞅了瞅女儿,又瞅了瞅身边的女婿没有说话。

  刘学良当时的心情比丑媳妇见公婆还要紧张。他看岳父板着个脸,没有笑容,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沉思了好久,“爸爸!”刘学良大着胆子轻轻喊了出来。

  岳父淡淡地“嗯”了一声,支起身子,倒了一杯茶。“你坐吧!喝茶!”刘学良看岳父缓和了很多,心里很激动,端起碗咕嘟咕嘟把一碗水都喝了。

  那是一个很大的茶碗,刘学良却喝得津津有味,岳父忽然眼前一亮:“这孩子实在!女儿跟着他准错不了!”

  天有不测风云。不久之后,岳父得了脑血栓,刘学良马上把老人接回来精心照料。白天,刘学良为老人按摩,喂饭,换洗衣服;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家里一下子有了两个人需要照顾,刘学良好几次累得从楼梯上晕倒跌下来,摔得头破血流。岳父和妻子心疼他,劝他多休息。可他依然守在岳父的病床前,端屎、端尿、不厌其烦,一片真诚。慢慢地,岳父病情好转,能说话了,腿脚也能动弹了。乡亲们都羡慕地说:“看看人家!当初,谁寻思着能指望上这个瘫闺女和女婿啊。老人可真有福气。”岳父眼见着女婿比亲儿子还孝顺,感动得流了好几次泪。出院后,他和老伴儿商量:“今年春节,一定得叫小刘来过个团圆年,他要不来可不行。”

  祸不单行,同一年,刘学良的岳母患上了乳腺癌。刘学良再一次把老人接到了身边,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老人过世的时候,拉着刘学良的手久久不想松开:“孩子,要没有你,俺早就入了土了,俺可享了你的福了。”

  刘学良不光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对其他老人也是关怀备至。

  刘学良和刘彩霞在南善乡政府居住的时候,附近有一所养老院,里面住的全是孤寡残疾老人。院里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有时候根本照顾不过来,有的老人拉尿在裤子里,过上个把小时才有人腾出空来清理。刘学良夫妇看在眼里,觉得非常心寒。因此,他们经常来养老院帮助老人洗衣服、换尿布、聊家常……院里的老人非常喜欢这小两口,愿意和他们说掏心窝子的话。

  养老院里住着西张保村的一位老太太,身体残疾。刘学良夫妇每天都来看望她,有时候做些饺子、包子带过去。后来老人大小便失禁,刘学良便给老人换洗尿布、衣物,坚持了一年半时间,直到老人去世。老人看着这个非亲非故的小伙子忙前忙后地伺候自己非常过意不去:“孩子,俺这个穷老婆子啥也没有,你说你这是图个啥哩?”“大娘,俺也是爹娘养大的,你好好歇着吧,只要我在这儿,就要把你照顾好。”临终前,老人拉着刘学良的手热泪盈眶,撇下一句话:“下辈子,咱们一定得碰到一块儿,俺说啥也得报答你……”

  如今,虽已调至县城工作,可刘学良每逢节假日都会到县城和各乡镇养老院看望老人,询问老人的身体生活情况,看老人们还有什么需求。有句话他经常挂在嘴边:“老人为养子女忙活了多半辈子,不尊敬老人,中国传了千年的尊老美德不就丢了吗?让老人晚年幸福,才是子女最大的本分。”多么朴实的话语啊!正是心底那份尊老的感情,才让刘学良对老人疾苦惦念不忘……

   执政为民身体力行 良心二字常怀心间

  刘学良现任饶阳县文明办主任,工作非常繁忙,接受采访过程中,不时有电话打入。当前,省文明办正在搞“宏志班助学工程”,要求饶阳县上报3个中考成绩优异、家庭贫困的学生,以便资助其完成高中学业。

  “这是好事,标准把握要严格,掺不得半点儿人情。”刘学良笑笑说。来电话的人自然是帮亲戚朋友疏通关系,争取名额的,有的还是他的上级领导。可刘学良直接用语气坚定地“不行”二字就给回绝了。

  “你不怕得罪人吗?”

  “党的政策是第一位的。我依政策办事,凭良心办事,问心无愧。”刘学良语气坚定。

  好一个“死脑筋”的刘学良!他不走关系,不走人情,就凭自己的良心,勤勤恳恳地工作。就是有这么个脾气的人从一个乡文化站的小干事,进到乡里当了宣传委员、纪检书记,而后又来到县里当上了文明办主任。

  要说刘学良踏实肯干,那好比海里的浪花——不是吹的。1979年,刘学良从武强县文化馆调至饶阳县南善乡政府担任广播员。当他看到基层写东西的人少,一些好的经验反映不出去时,他又主动要求兼任了信息员,承担了向上级报送信息及经验、汇报等任务。炎热的夏天,人们在树底下乘凉,他却骑自行车,走村串户去采访。寒冷的冬天,人们守着炉子看电视,他经常独居一处,伏案疾书。白天写作时间不够用,他就秉烛夜战,加班加点。

  工作中有些同志丢了铁锤挑灯草——专拣轻事做。可刘学良却专拣最难最累的活儿干。有些人劝他:“能偷懒就偷点儿懒,乡里的工作没个完,再说,你才拿50块钱,这么卖命图得是个啥?”可刘学良说:“既然拿着国家的钱,就要凭良心办事,咱们年轻人正是干事业的年龄,现在不多干事,等老了说什么也晚了。”

  县城的几个单位,见刘学良为人厚道,舍得吃苦,都争着要,并许诺给他办合同制、高奖金、高待遇,但是他都一一谢绝。人们背地里说他傻,他却说:“正因为基层工作重,才说明这里需要我,我需要钱,但决不为钱而活着,我崇尚清贫,在我看来,清贫是一笔财富,它能使我清醒,使人有所作为。”

  到了1996年,刘学良因工作突出被提拔为乡党委宣传委员,后来又被调到五公镇担任纪委书记。他刚一上任,就接到群众举报:说某村原村主任参与非法组织。他马上带着纪委的同志,顶风冒雪到10多公里远的村里了解案情。这位昔日的村主任,倚仗家庭亲朋多,势力大,态度蛮横,声称“谁也不敢在我这个太岁头上动土,刘学良你少管闲事,否则让你站着进来,躺着出去!”刚进村子的几天里,纪委查案,走路有人盯梢,谈话有人偷听,群众不敢出门作证,调查工作举步维艰。刘学良对盯梢的人说:“我是国家干部,干的就是这一行。干扰办案是违法的,我就不信邪能压正,今天我就是要动动他,看他能把我怎样!”群众纷纷顶住压力,向办案组举证,非法组织最终被捣毁。

  刘学良在五公镇工作了16年,朋友多,办任何一个案子都跳不出熟人圈。能不能过人情关,对他是一个触及灵魂的严峻考验。那年年底,刘学良收到一个举报某村村支书魏某正在为儿子违法办理婚事的来信。刘学良和魏某早就熟识,知道他儿子不够法定结婚年龄。他便找到魏某,谁知他刚一进门,魏某马上端来酒菜,拉着他的手说:“多日不见了,咱弟兄喝几盅。”

  “你知道我今天不但不喝酒,还要撤你的酒席。”刘学良一脸严肃地说。

  “咱们是多年的老交情了,这次你就高抬贵手吧,我儿子有点儿痴呆,我怕夜长梦多。”魏某哀求。

  刘学良摆了摆手说:“老魏,你受党的教育这么多年,应该知道早婚是违法的,我干这一行就是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最后,魏某拗不过倔强的刘学良,只好撤掉了酒席。

  2003年,刘学良到饶阳县文明办任职,把家人也接到了县城。他比以前更忙了,组织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还担任了13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一样,白天黑夜连轴转。同事们都说,“别看老刘这个人话不多,但踏实肯干,是个地地道道的实干家。他手下的文明单位个顶个,拿出去都是顶呱呱……”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句话成为当今某些人巧取豪夺的遮羞布。然而,刘学良时常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又是国家培养这么多年的干部,要牢记党的誓言,经受各种诱惑。”参加工作以来,每年经他手的资金少说也有十几万元,他从未染指半分,也没有浪费丁点儿。这些年,他多次外出办事从未领过补助,自己掏钱印名片,找人办事将自己的烟搭上……

  “我没有太多的追求,但求把工作做好,这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刘学良如是说。都说良心胜千斤,此言不假。瞧!这就是靠良心办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刘学良。

  二十载,刘学良兢兢业业、守得清贫,在事业上苦苦耕耘;他宽厚、仁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老人的晚年送去一缕缕阳光;他胸怀坦荡如大海,性格淳朴如泥土,待人诚挚如手足,和他相处,你会觉得像清凉的海水淘尽一身风尘般舒畅。他不是奇才英豪、将军伟人,却同样有一个坚毅超群包容天下的大号灵魂!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