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30 12:28 | 来源:陕西文明网 2020-08-28 | 查看:1591次
刘峰,男,1970年8月22日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共党员,1991年9月至2001年6月在西安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任副校长一职,2001年8月创办延安市宝塔区马家湾小学,并担任校长一职。
他是贫困山区走出的孩子,看到一群群进城务工人农民的孩子上学难,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便萌生了创办民办学校的想法。
2001年7月,他毅然辞去了西安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从教十年的工作,回到延安。在马家湾大修厂后山租赁上下八间平房作为校舍开始办学。当时,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把自己和爱人的十年攒下给自己孩子上中学的钱,全部投入办学,自己和爱人的生活过得异常节俭。他就把苦往肚里咽,一个人苦撑着。办学初期只有6个教学班级,7位教职工,147名孩子。面对教育硬件的匮乏、师资力量的缺乏、生源的不足,众多困难接踵而来,一些曾经也是激情满怀的同道者纷纷撤离而去,可他仍在坚守着,愈挫愈奋,执著前行。起初,学费用较低,其收取的费用根本支付不起老师的工资及学校的租金,对此,他认为:亏损并不代表他会选择放弃,反而,他还将继续办学下去,因为,他一心想让外来农民工子弟有书可读。不过,残酷的现状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知道学校、学生、教师三不稳定,是民办学校的短板。
虽然在办学途中处处碰壁,但是,在教学上及家长关心孩子的认知上,他却要求得特别严。不仅仅只是在学校教学,还常常引导家长怎样正确的教育子女。一旦学校有学生辍学,他首先上门找到学生做思想工作,其次,再和学生家长进行耐心的沟通,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念书,而不是过早地进入社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在他看来,对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兄弟,他们每天在最脏、最苦、最危险的领域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确实不太重视,这样的家庭经常会遇到。
“正因为这样,我更应该去引导家长们如何提高对孩子在教育上的认知。”这样一来,他和他的7名同事们又要跳出学校教师的角色,去说服更多的农民,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经过五年的奋斗,马家湾小学渐渐打开了局面,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生人数日增,信誉日增。校舍不够,师资不足,怎么办?来不及松口气的他又开始筹划搬迁。2006年8月,迁址到马家湾村一处农家大院办学,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创新发展,生源的剧增。与校区仅有的的学位形成了矛盾。于是,他谋划自建校舍。于是变卖掉自己的全部家当,四处筹措资金,购置了一处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教育用地,兴建起12000余平方米的标准校舍,在新校舍建设时,他不仅要为筹措资金而焦虑,而且吃住在工地,既当设计师又当搬运工。2015年9月,学校喜迁新址,彻底结束了租用校舍办学的历史,而他和家人至今一直在学校办公室居住。
他不但为人低调,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而且关心教师,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帮助一批批年轻人实现“成家立业”的梦想。办学以来,毕业生学成归来,在母校任职的就有六人。优秀毕业生返校励志演讲50场,校长情系师生,学生不忘师恩。?从而贏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他节俭朴素,但在学生的资源享受上、教师的福利待遇上、学校的投资建设上,毫不吝惜。他把大爱播撒给万千学子,收获的是桃李满天下。但自己却生活拮据,病痛缠身。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刘峰校长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座右铭,多年风雨沧桑,依然心性不变,20年来,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执著追求,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为教育这块沃土挥洒辛勤的汗水,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谱写完美的人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