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4 17:42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4日 13版 | 查看:787次
【论教】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比喻启示我们,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像技艺高超的厨师一样,使思政教育如盐在肴、化于无形,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
明确用盐的重要性。盐为人体提供必不可少的营养,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及体内酸碱平衡。与盐对人的极端重要性一样,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所有高校、所有教师,要努力挖掘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学环节、所有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四个80%表明,能不能在专业课中放好思政“盐”,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保证食品盐,杜绝工业盐。工业盐不同程度含有杂质且重金属超标,其中的亚硝酸盐,少量摄入即会中毒甚至导致死亡。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一旦混入到课程教学中,就会如亚硝酸盐一样,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恶劣影响。在开展课程思政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引领大学生成长。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用盐不着痕迹,在不知不觉中盐入人口。盐溶入食材,增添了食物的滋味。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吸收了盐的营养。在课程思政中,所有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意识,努力寻找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载体,尽量减少思政教育痕迹,充分发挥隐性教育作用。简单生硬、强行灌输,就如同让人直接吃盐一样,只能是齁得慌、吃不下,不仅不能被大学生认同、接受,而且可能会心生厌烦、拒斥,结果适得其反。开展课程思政,犹如做美食时用盐一样,要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色以及不同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摸清学生的主要思想困惑、思想问题,润思政教育内容于无声处,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在悄无声息中占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地。
精准放盐,适度适时。不同食材对盐量的要求不一,不同人的口味轻重亦不相同。对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过浅、内容单薄,起不到价值引领作用。但如果思政教育内容占用教学时间过长,则可能会影响专业课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还可能引发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反感,过犹不及。应遵循专业建设规律、课程教学规律和思政工作规律,因教学对象而异,因专业而异,因课而异,因教学环节而异,精准把握思政教育所占比例,让大学生在咸淡适宜、味美可口的课程思政美餐中获得感满满,终身受益。例如,在大学生刚入学、对专业满怀憧憬但又不大了解之际,教师可在入门课程中,结合对专业史的介绍,讲明专业发展与国家需求、时代需要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学好专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再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教师可结合所教课程内容,向学生展示本专业与抗疫的联系,讲好本专业代表人物在抗疫中的“逆行”、奉献精神,用好抗疫这场思政大课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适时放好思政“盐”,需要广大教师开展调查研究,精准把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把握所在专业所有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并通过修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方式,统筹每门课、每个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侧重点,始终围绕学生思想需求、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精准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思政教育,并不断调整节奏、优化内容、改进方法。
不断提高用盐能力。没有人天生就能做好饭,用盐的本领、高超的厨艺来自父母所教、师傅所传,更源于自己愿意学、勤于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相关部门及高校要着力推动所有教师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意识,变“要我搞”为“我要搞”;加强示范引领,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名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培训教学能力。同时,引导所有教师认真做好理论武装,保证育人的正确方向;认真研究学生思想困惑、思想问题,不断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认真提炼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持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认真研究所在专业的特点,特别是人才培养要求,形成本专业的课程思政特色。经过所有学校、所有专业、所有教师的不断摸索实践,持续改进方法,久久为功,一定能解决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助推立德树人要求落实落地落细。
(作者:李朝阳,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课题支持:李朝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19JDSZK041〕)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