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李红晓:他的110个“儿女”(2图)

发布时间:2008-10-24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9-01 | 查看:3726次

李红晓和受资助的学生在一起 商报记者 丁洁/摄(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虹剑学友会的学生们在虹剑煤化有限公司院内做趣味游戏。牛献廷摄(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成立虹剑学友会,对110名学生进行跟踪资助,通过QQ群加强与受助对象的沟通交流,让贫困大学生从自卑、孤独、悲观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完成学业。平顶山市石龙区企业家——市虹剑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红晓的这些做法,突破了一次性救助的局限,使被资助对象身心都受益。

  企业家的财富属于社会

  出身于农家的李红晓,因家境贫寒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1985年,李红晓从一家总资产9000元左右的煤矿用品物资销售部起步,开始了创业历程。经过多年摸爬滚打,他创建的平顶山市市虹剑煤化有限公司已成为集原煤开采、原煤洗选、焦炭加工、化工产品回收、煤气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

  虽是一家企业的掌门人,但今年41岁的李红晓做事低调,待人平和,热心公益事业。

  当初离开校园时,李红晓对学校充满留恋之情。这种情愫,至今仍萦绕在心头,成为他一以贯之资助教育的最大动力。

  在石龙区南顾庄小学可以看到,教学楼宽敞明亮,二楼的学生用着成套的铁制课桌椅,样式新颖,可以升降,美观结实。校长李新民自豪地说,这些课桌椅是2004年前后李红晓出资配置的,规格之高,当时在全市小学中是数得着的。

  类似的善事,李红晓没少做。

  2003年,石龙区引水工程上马,李红晓捐款55万元。

  逢年过节,李红晓组织公司职工到石龙区敬老院看望慰问。

  为让敬老院的老人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李红晓自费为敬老院配备了8台空调和8台彩电。

  ……

  多年来,李红晓共拿出50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他说:“企业家手中的财富是从社会上取得的,这些财富仍属于社会,应当通过某种形式返还给社会。”

  虹剑学友会搀扶起110个兄弟姐妹

  “多亏了李总,要不俺家的学生咋能上大学?”宝丰县大营镇何庄村的何良宾提起李红晓,充满感激之情。

  为给遭遇车祸的母亲治伤,何良宾欠下10余万元的债。今年秋季,他的儿子何晓博考上了武汉大学。捧着录取通知书,何良宾欣喜过后愁眉不展,不知该从哪儿凑学费。懂事的何晓博不想让父母为难,强忍着悲伤,和同村的年轻人一起出去打工。

  就在出门前,虹剑公司的两名员工突然赶到。他们受李红晓委派前来了解情况,随后带来了8000元的学费,并表示以后每年资助4000元,直到何晓博毕业。

  何良宾不认识李红晓,不敢相信这样的好事儿会落到自己头上。原来,何庄村有人在虹剑公司上班,偶尔向李红晓提起了何良宾家的事儿,李红晓马上派人了解情况,然后进行资助。

  何良宾十分感激,要到虹剑公司去拜访李红晓,可去了两次都没见着。就这样,一直到现在,何良宾也没见过李红晓。

  近3年来,在李红晓的资助下,已有110名像何晓博这样的贫困大学生安心地在大学校园读书,如今都是希望工程虹剑学友会成员。他们通过学友会这个平台,沟通交流,互帮互学,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亲密得像兄弟姐妹一样。

  怎样能够彻底解决贫困生的困难,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在不断资助学生的同时,李红晓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2005年,李红晓找到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与其共同组建了希望工程虹剑学友会,设立希望工程虹剑助学基金,对贫困学生进行跟踪资助。学友会每年挑选一定数量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贫困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年资助每人8000元,以后3年每人每年4000元,直至毕业。为使交流经常化,学友会以省或市为单位划片,组织受资助学生选出“片长”,负责组织本片学生开展交流和联谊活动,及时把片内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反馈给学友会。放假期间,学友会组织大家开展社会调查、帮贫助困等活动,帮助锻炼他们的实践和组织能力。

  依托学友会这个平台,李红晓2005年资助了25名特困大学生,2006年又资助了36名大学生。今年,49名贫寒学子在学友会的资助下,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

  3年间,李红晓共捐资150万元,创下河南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个人捐款之最。

  让阳光洒进每个贫困生的心灵

  正在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上大三的张绍峰,是虹剑学友会郑州片的“片长”。如今,他讲话条理清楚,果断干练,与刚入学时判若两人。

  市虹剑煤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军营告诉记者,张绍峰的母亲早亡,父亲离家出走,弟兄3个跟着外婆生活。家里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的精神状态很差。受到虹剑学友会资助后,他不再为学费而发愁,经常组织学友活动,从中得到锻炼。现在他的精神面貌确实变化不小,言谈举止显得落落大方。

  “要让受资助的每一个贫困生变得阳光起来。”这是李红晓内心早有的想法。他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发现,相对于金钱上的贫困而言,对他们成长更加不利的是他们容易因贫困而自卑,进而孤癖、冷漠,对今后的人生事业产生消极影响。为让贫困大学生能够养成积极、乐观、进取的性格,李红晓尝试着通过多种途径,关怀和鼓励资助的每一个贫困生。

  在助学金发放仪式上,李红晓像朋友一样和贫困大学生交谈,消除他们的因感恩而形成的思想负担。他常以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眼前的困难,树立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信念。“年少清贫非我错,脱贫济世在我身”、“英雄不问出处,功成便是丈夫”、“人穷志不能穷,我们不比任何人差”……他总结的这些话,在2006届学友聚会后留下的感言中比比皆是,足见影响之深。

  2006年9月,为加强和110名学友会成员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大家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李红晓创建了希望工程虹剑学友会QQ群。学友们通过QQ群,加强了联系,获得了帮助。同时,李红晓在和众学子的在线交流过程中也得到了乐趣。

  河南大学大一新生孔芳芳告诉记者,近段时间,新生们正在报选修课,而且很多社团开始招人,新生们觉得无所适从,她就通过QQ群联系到05级、06级的学长请教,获得了他们的指点,选到了适合自己的课程和社团。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和八月十六,李红晓都要邀请学友会成员在郑州、平顶山或公司厂区举行联谊活动。活动内容由学生们自己商量安排,一切花费由他出。今年春节期间,李红晓在厂区举行了学友联谊活动。学生们欢声笑语,特别开心。

  真挚的关怀,金子般的情谊,拂却众多贫困学子心头的阴霾,使他们脸上重现灿烂的笑容。用李红晓的话说,就是他们的言谈举止显得很“阳光”。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系新生梁俊亚在选择社团活动时,报了“三农”支教活动。她说:“我想为农村发展做点实事儿,李叔把爱心献给我们,我们也要把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李红晓说:“把贫困学子送进大学,让他们快乐成长,这是我毕生的事业。从中,我找到了快乐,发现了人生价值。”

  每次出差回到办公室,李红晓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学生的来信,读他们写的一行行火热的文字。节假日,特别是父亲节时,李红晓的手机响个不停,那是学生们通过电波送来的问候。

  “这些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刻。”李红晓陶醉地说。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