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0 08:00 | 来源:大河网 2007年04月06日 15:22 | 查看:3677次
提起矿工,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苦、脏、累、险等字眼。但,有一名矿工在矿山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每年出勤都在350天以上,下井300天以上,每个班几乎都在井下工作12个小时以上,并且没出过一次工伤事故。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当选“2006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的平煤集团一矿“金牌矿工”吴如。
“我有两个家,一个在井上,一个在井下”
熟悉吴如的人都知道,老吴干活儿像猛虎,从来不惜力。更换长达2.8米、重达几十公斤的工字钢时,别人都是俩人一组抬,可吴如却是一人扛一根,而且要比别人多扛几根,别人抬6根,他扛8根;别人抬8根,他就扛10根。他家距矿8公里远,但每次上班他都是第一个到,每次下班都是最后一个走,就是当了副队长也是如此。连续几年,他都是采煤“状元”。有人说他傻,他说:“我有两个家,一个在井上,和老婆孩子组成的家;一个在井下,和工友一起战斗的采煤一线。井下也是家,哪有在家干活儿不卖力的?”
从入矿的第三年起,吴如就给自己立下规矩:升井不空手,每次升井都要回收井下物资。20多年来,他义务回收物品的价值超过110万元,但应得的20多万元奖励却分文未取。后来,他又开始义务清理浮煤,用铁锹把放炮崩到老塘里的浮煤刮起来,一锹一锹攉到溜槽里。20年来,吴如清理浮煤少说也有2.2万吨。按一节车皮装60吨计,这些煤可以装满300多个车皮,累计价值达六七百万元。吴如说:“黑煤,在我眼里就是细白面粉,把煤攉到溜槽里,就等于粮食进了仓”。
没有文化知识可不行
采访中,记者发现,原本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吴如,却能熟练背诵“炮采工作法”、“井下灾害预防”等操作规程。20多年来,勤学不辍的他记了20多本读书笔记,合计150多万字。为了使自己在工作中吃过的亏不让别人再吃,他总结自己多年的经验,花了两年多时间,编写出1.3万字的《煤矿安全生产四字歌》,并将自己亲历和见到的14个事故进行分析,编写成近3万字的《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让工友们引以为鉴。井下各个系统、采面工作程序、各种事故征兆,他都烂熟于心,被工友们称为“土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全队170多名矿工12年没有出现一次工伤事故,吴如也因此被称为“定海神针”。
既“大方”又“抠门”的人
吴如是一名普通党员,但他时刻不忘党的培养。1987年入党的他,每月交党费都超过规定数。1997年香港回归,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交党费1500元;1999年澳门回归,他又交党费1000元;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时,他再次交1000元的党费,支持西部建设。在矿上20多年,他没拿过矿上一件东西,没占过公家一点便宜。儿子大学毕业,学的正是矿上需要的专业,但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他毅然送儿子到外地打工。他还经常捐款资助贫困职工、失学少年,为省出钱来,他连惟一的嗜好——吸烟都戒了。
对别人慷慨的吴如,对自己却“抠门”到家。一辆“永久”自行车,他一骑就是17个年头;哥哥送的一件棉上衣,他一穿就是19年;每顿饭的花费不超过3元钱,对于吃饭,他的口头禅是:“填坑不用好土”。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