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4 19:42 | 来源:央视网 2020-07-03 10:23 | 查看:1654次
央视网消息:国际上通常将65岁以上人口确定为老年,但在我国,年满60岁的公民就迈入了老年阶段。随着人均预期寿命逐步增长,老年时光的年限也不断延展,“老了之后怎么办”不再只是临近退休人士思考的问题,它正在变成全社会共同讨论的话题。
网络上的讨论常常有两个中心思想,逐渐成长的年青一代既忧心自己老去的那一天,也为父母的后半生操碎了心。微博#当代90后的初老症状#话题阅读量达到1.8亿;“中国人为什么无法接受将父母送养老院?”的知乎提问下有704个回答;网友们还在豆瓣建立起“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
不过,在网络上发声的多数人并未真正跨过那道年龄门槛,对于养老生活,他们只是道听途说。那么,超2.5亿老年人都在如何养老?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在文章中透露:2019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比18.1%。换句话说,我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亿。老年人口增长幅度明显放缓,但老年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在逐年上升。
2019年11月1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书记李志新表示,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75%以上的老年人都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
而失能是老人们面对的更加严峻的健康挑战。一旦失能,那意味着老人可能无法完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上下床中的一项或者全部。
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约4000万,其中有1200万是完全失能的老年人。
但即使如此,大多数老年人也不愿意在养老院走过生命的下半场。他们大多倾向于在熟悉的地方养老,在“初老”阶段,这个地点是自己家,到了后半程,老人们会越发需要子女的照料和陪伴。
老人们对于“养儿防老”观念的认同也就顺理成章。在农村,更多老人选择在子女家养老,也就有更多老人认可“养儿防老”。
和传统观念一致,子女是老年人照料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对于照顾自己或者配偶,他们渐渐变得力不从心,政府和老人的子女逐渐接过这一责任。而社区在其中的作用还有更多的探索空间。
当子女无法满足老人的需要时,他们会考虑住到养老院。超过半数的养老机构和老人住所的距离不超过2公里,但也有13.2%的老年人需要走20公里才能找到一家养老院或敬老院。
农村老人需要探寻的距离更远,因为有养老设施的乡村不如城市那么多。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在不断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机构3.4万个,养老服务床位761.4万张。
对于在机构养老的花费,近半数老年人的接受程度在每月2000元以下。能够每月花费超6000元的5.1%,是老年人中的高端消费人群。
好在,养老机构的平均花费也在2133元左右,能够自理的老人每月平均仅需1031元便可享受养老服务。6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如果从60岁开始就入住养老机构,到77岁那年,一位老人需要花去435132元。
国人总喜欢未雨绸缪,对于退休后的生活,人们既有期待,也有担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攒足养老费用。理想数字的平均值是937632元,但现实很骨感,实际的状况是455548元,刚好覆盖了以人均预期寿命入住养老院的花销。
你距离老去还有多远?攒够爸妈和你自己的养老钱了吗?(文/阚纯裕 制图/阚纯裕 郝凤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