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献血英雄(3图)

发布时间:2010-05-06 08:41 | 来源:珠海特区报 | 查看:8592次

妻儿在郭青建的坟前献上一束油菜花

郭青建的儿女在帮母亲做饭

郭青建母亲拉着记者的手泪流满面

  三间修修补补了二十多年的土瓦房,一台14英寸的电视是唯一的家用电器,还有几个大木头箱子和两张一坐上去就吱吱呀呀的床……这里,就是献血英雄郭青建五年来一直想回,却再也未曾回过的家。

  清明节前,记者跟随珠海市文明办和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前往郭青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天福镇落溪村的家中探访。当我们经过了四个多小时的车程,走在乡间泥泞崎岖的山路上,在他的亲人和朋友们的叙述中,一个平凡的英雄,一个真实的好人,渐渐清晰起来。

  母亲眼中的孝子

  “自家的娃儿哪个不心疼,希望儿子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走进村口远远望向那三间土瓦房,门口站着一位老人,是郭青建的70多岁的老母亲罗光群。村里的干部告诉记者,“知道珠海来人了,老人家早早就从邻居家借来了一排排的凳子,然后就守着门口等着。虽然那是她从来没有到过的陌生城市,但她知道有很多牵挂、关心她们一家的好心人。”

  拉着珠海市红会干部的手,老人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老伴去世得早,两个儿子便是她最大的依靠。在她心里,大儿子郭青建总是那样孝顺。2004年,郭青建的父亲患了癌症,每次看病都是他背出背进。虽然在外打工非常辛苦,收入微薄,但每月总是按时寄回500块钱。每次打电话回家,也总是挑高兴的事情说,从不埋怨叫苦。上一次儿子还在电话里说,明年春节一定回家,顺便给她祝寿。却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

  过去几年,罗光群从来不知道儿子在外献血的事。直到去年,她看到了几个红本本,追问之下儿媳妇欧晓琼才告诉她,那是郭青建的无偿献血证。在郭青建的老家,老人们总是相信,血液是人的精华所在。郭青建经常去献血,罗光群不免有些顾虑,曾经多次反对。但郭青建总是告诉她,无偿献血是帮助其他人,是做好事,还说献血能够强身健体,能够长胖,叫母亲不必担心。渐渐地,罗光群打消了顾虑,对献血一事,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嘱咐儿子多注意身体。

  郭青建去世后,罗光群一度伤心过度,身体每况愈下。后来,看到一些媒体的报道,才知道儿子对别人有那么大的帮助,受到那么多人的敬爱和怀念,心里也才有了些安慰。“自家的娃儿哪个不心疼”,老人抹着眼泪说,“希望儿子永远活在世人心中,希望孙子、孙女像他们的爸爸一样,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

  妻儿心中勇敢的人

  “爸爸是一个勇敢、爽快、憨厚、老实的人。”

  距离上次匆匆见到郭青建的妻子欧晓琼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她依然有些憔悴。2004年,她陪伴丈夫从四川绵阳来到珠海打工,看着郭青建从最初做保安,到帮人送快递,整天疲于奔命地挣来一份微薄薪水。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租住在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十四村,“因为这里的房租非常便宜”。来珠海的5年里,郭青建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即便是非买不可,他顶多就是跑到村里的二手货地摊上买。

  在欧晓琼眼里,郭青建虽然很“抠”,但却是一个既顾家又很有责任感的男人。去年,他做起了小包工头,“虽然都是接些小工程,但生活比以前好了些。”2月8日是女儿的生日,那天郭青建特意叮嘱老婆,一定要给女儿打电话,然后才出门。没想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就接到了丈夫遭遇车祸的消息。欧晓琼说到此处泪如雨下,懂事的女儿在一旁轻抚着母亲的肩膀默不作声。

  当记者问到她和弟弟的名字时,她认认真真地在本子上写下了“红江镇小学校(中学部)2011级4班,郭红英;红江镇小学校六年级,郭雄。”然后,轻轻地说,这是爷爷起的名字,合起来就是“英雄”。虽然父亲常年不在家,但在郭红英心里,“爸爸是一个勇敢、爽快、憨厚、老实的人。”她说,父亲一直都很和蔼,喜欢讲道理。而平时,父亲电话里说得最多的就是:“做作业没有?帮奶奶做家务没有?”

  郭红英告诉记者,她有两个愿望,一个是长大了想当警察,“因为警察很有正义感”;另一个是想当一名志愿者,像512汶川地震时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帮助别人的人一样,像自己的父亲一样。

  欧晓琼说,儿女一直很勇敢,也很坚强。这个学期,为了便于学习辅导,姐弟俩从天福镇转到红江镇丈夫表弟任教的学校。那里的老师、同学对他们都很关心,学校每年还给予两姐弟每人1000元的生活补助。“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感觉很温暖。”欧晓琼觉得自己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好好抚养儿女长大,让他们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回报大家的爱。

  记者手记

  他留下一笔伟大的遗产

  一陂黄土掩英骨

  采访结束后,记者随郭青建的妻儿在细雨中来到郭青建的坟前吊念。当然,少不了带上几束他生前最爱的家乡的油菜花。

  “爸爸在哪里,女儿很想你!”这句话郭红英没有说出口,只是留在了本子上。

  对于儿女,郭青建总有着无尽的牵挂。妻子说,他生前最后一次好不容易通过视频见到儿子,高兴得不知道该说什么。而当生命戛然终止时,却没来得及给妻儿留下只字片言。只有用塑料袋包好的14本献血证,三个全国无偿献血金奖证书,三个广东省无偿献血金奖证书,还有一封尚未写完的、号召大家义务献血的发言稿。上面写道:“我们怎能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而吝惜自己一滴滴对身心无害的血液呢!……我已经给自己立下誓言,在我有生之年,在我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把我的爱心之旅进行到底。”

  这是他仅留下来的。不多,却是最宝贵的“遗产”。从珠海到蓬溪,所有人无不为他的事迹所感动,为这个好男儿感到骄傲,并表示要让英雄的精神在两地永远传承下去。

  于是,深深鞠躬,告慰英雄,放心!走好!

  弟弟心里最崇拜的人

  “哥哥不止十多次地说过,要好好干,等攒点钱,兄弟俩一定回蓬溪重新修上三间房,让母亲安享晚年。”

  或许郭青建一直都不知道,他是弟弟默默崇拜的对象。在郭刚的记忆中,哥哥从小就很会照顾人,郭青建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就长期在外务工。他不仅把家里照顾得妥妥当当,邻居有事,也总是第一时间跑去帮忙。有一年夏天,村里的几个小孩在一起玩着玩着,发现其中一个不见了。当时村子里有很多水塘,大家都担心那个孩子是不是失足落水了。虽然郭青建的水性并不是很好,却连衣服也来不及脱就带头跳进水塘寻找。当他筋疲力尽地找遍村里所有的水塘和菜田,才发现原来那个孩子在一间柴房的门后睡着了。

  郭刚说,还有一次,哥哥遇到一个人说没路费回家,就把身上50多块钱全给了别人,自己步行赶了3天半的路回来。受到他的影响,帮助别人也慢慢成了郭刚的习惯。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他正好在绵阳工作。看着震后的惨况,他来不及向家人报平安,就一头扎进了义工的队伍,在绵阳体育中心不休不眠地工作了40多个小时,还把自己身上仅有的200元也捐了出去。虽然郭青建因为一时联系不上弟弟而着急上火,但得知弟弟的“行踪”后,不仅鼓励他继续工作,自己也参加了珠海的捐助活动。郭青建总说,“虽然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只要可以帮助别人的,就不要吝啬。”

  2008年6月,在哥哥的说服下,郭刚也来到了珠海。兄弟俩决定组个装修队,凭自己锻炼多年的手艺努力干出点名堂来。郭刚记得哥哥不止十多次地说过,要好好干,等攒点钱,兄弟俩一定回蓬溪重新修上三间房,让母亲安享晚年。言及于此,铮铮男儿也红了眼眶。郭刚告诉记者,等过段时间把家人安顿好以后,他打算还回珠海,毕竟那里是两兄弟一起生活、打拼过的地方,感觉很亲切。更重要的是,他要沿着哥哥没走完的路走下去,完成他没来得及完成的愿望。

  朋友口中的“老好人”

  “大家都想着自己的工分,他却经常还给别人搭把手”

  在一起长大的张斌眼里,郭青建就是三个字“老好人”。上学的时候,别的男孩子都爱打架,而他则喜欢劝架。在落溪村五社五队的时候,大家都想着自己的工分,他却经常还给别人“搭把手”。1997年,两人意外地在佛山重遇,同在紫南山墙地砖厂打工。一个是车间主任,一个是机修班的班长。尽管只干了两年工厂就搬迁解散了,但郭青建仍然是厂里有名的“好人”,干活很勤快。其他工友有事请他帮忙顶班,即使是他已经上了16个小时的连班也会一口应承下来。而且从来不要别人换班,也不收一分钱的顶班费。

  而在郭青建曾经就读的天福镇初级中学,记者见到了刚刚从外地回来的退休教师刘全兴。他从朋友处得知蓬溪出了一个英雄。却并没想到,就是自己曾经的学生郭青建。他坦言自己虽然记不得很多关于郭青建的点点滴滴,但他组织同学为教师编制竹窗帘、平整泥沙地板的样子却依然清晰。郭青建一生虽然短暂,但正如他上学时作业本扉页上抄写的《生命的意义》“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少。”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殷贝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清明前,本报记者亲赴献血英雄郭青建家乡探访 在大家心里他一直活着》)

(责任编辑:张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