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爱的家乡,一天天变富了变美了变好了” ——追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干部张小娟

发布时间:2020-03-31 12:24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31日 01版 | 查看:678次

  2月28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舟曲县退出贫困县。

  舟曲人民不会忘记,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曾有她年轻而坚定的足印。

  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博峪镇的传说里,善良的人去世后,会化作圣洁的达玛花,盛开在藏乡的高山上,守护着这片热土。

  而今在舟曲县江盘乡河南村的山坡上,长眠着一位叫张小娟的姑娘。她曾是众人瞩目的高考状元,在汶川地震后放弃北京的工作毅然返乡;她曾在泥石流废墟上向党旗庄严宣誓,只为能到灾区最需要的地方;她曾走遍全县208个村,遍访3万多名贫困群众,把自己的全部青春、智慧和热情注入脱贫攻坚。她把生命献给了家乡,她的事迹也留在了父老乡亲的心里。

  她是人间圣洁的达玛,是藏乡最美的女儿。

回乡的状元

  2008年6月,舟曲县高考状元张小娟从北京辞职回乡的消息让舟曲小小地沸腾了一番。毕竟,自舟曲一中1956年建校以来,所培养的文科状元大多在北京、上海、兰州就业,回到舟曲工作的,只有两人。

  张小娟是2003年的舟曲县文科状元。那一年,她的父亲张生财在几千双眼睛的注视下登上舟曲一中的奖台,领回县上奖励的2000元奖金。

  也是那一年,借着送女儿的机会,张生财第一次亲眼看见北京城,他说:“娟娟儿,好好学习,以后争取留在这里。”

  带着父亲的祝福,张小娟在中央民族大学度过了四年读书时光。她是团支部的宣传委员。也因为她的“宣传”,同学们知道了纯净的甘南、美丽的舟曲。

  快毕业的时候,同窗张新宇问她,以后最想做什么。她说,想一直坐在国图那棵银杏树下看书,听着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着太阳慢慢转过来照在南边那一排窗户上。

  毕业后,张小娟入职一家五星级酒店,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海淀。如果一直留在北京,她将是衣着体面、妆容精致的HR,穿梭在央视旁边的办公大楼里,融入都市熙来攘往的人群中。

  转折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重创舟曲。在京工作的张小娟时刻关注着家乡灾情,连梦里都是舟曲。她打电话问姐姐张小慧:“我是不是很自私?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过好了……如果现在回来,我能做些什么?”

  姐姐说,如果你回来,可就要去乡下,每天踩着泥巴跑。

  然而,一个月后,张小娟回到舟曲,决定再也不走了。

  一切似乎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2003年北上求学,临行前乡亲们在她的行囊里塞满了核桃、蜂蜜,还有五十、一百的现金表达心意。行囊最里面放着一个信封,上面写着“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奖学金”。她说:“我以后有本事了,会回报的……”

  大二暑假,她和师兄师姐去甘肃省会宁县支教。支教的地方没有水电,甚至无法洗脸洗澡,可她只感叹时光短暂,能为孩子们做的事太少。

  支教结束后,她时常会收到学生的信。有一个孩子写道:“我是不会飞的大雁,如果说我是会飞的大雁,我一定带着健健来看小娟小姨。”

  她牵挂会宁的孩子们,一如她牵挂自己的家乡。

  1985年,张小娟出生在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舟曲,是藏语“白龙江”之意,位于甘南州东南部,青藏高原东部和秦岭西部的山脉在此相交,白龙江自西北向东南咆哮而过。这里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坡陡水急,自然灾害频发。

  在张小娟的笔下,城马村是寂寞的,寂寞是因为没有年轻人。在大学时代的文章《寂寞城马》中,她这样写道:“年轻一代”的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他们去外面打工,村子便空荡、寂寞。夏天的时候,走在城马的道路上,只见树木茂盛,不见人影,不闻人声,竟有种阴森之气。依照老人们的话说,他们见足了世面,可是,他们都去见世面了,村子谁来发展……

  想办法发掘一切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情可做,大概是留住劳动力的必要路径。

  她看到家乡发展有困难,但也有希望:“城马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前途,高山上有蕨菜,花椒树在这里长得不错,城马不缺水,适宜各类果树生长,尤其是核桃。只是这些东西需要人去经营去管理,需要耐心地等待它们成长。”

  张小慧还记得,中学时代,妹妹读完《青春之歌》就去剪了林道静的发型。那时的她不知道,很久以后,她将作为“甘南州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在甘南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把人生奋斗汇入时代洪流,以青春之我贡献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应该成为我们超越小我的最大梦想。我很骄傲,我来自脱贫攻坚最前线,于我而言,实现我青春梦想的方式,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这不平凡的工作……”

废墟上的党员

  2010年8月7日晚11时许,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4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所过之处,皆被夷为平地。当时的舟曲一半陷入淤泥,一半淹在水中。

  惊魂之夜,张生财带着儿子张建平和侄儿赵彦平,在家门口的城江大桥边用绳索、木板救上来13名同胞。次日一早,在立节镇驻村的张小娟闻讯赶来,即刻投入抢险救灾。

  交通中断,救援力量紧缺,当地的“党员突击队”承担了最为危急险重的工作。当时,只有戴着“党员突击队”的袖标,才能在灾区的不同区域间自由走动。为了发挥更大的力量,到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去,张小娟立即递交入党申请书。废墟之上,她庄严宣誓,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肩膀尚稚嫩的她,跟着党旗,和父老乡亲一起抢险救灾、重建家园。

  连续十余日,张小娟忙着物资发放、灾情统计、防疫消毒等工作。有一次,她给姐姐打电话,说白天一不留神摔倒了,抬头一看,旁边竟是裹着泥水的尸体……二十多岁的姑娘心头一惊,镇定后又马上爬起来继续工作。

  立节镇党委在张小娟的火线入党材料中这样评价:“她始终冲在抗灾救援的最前线,积极进行一线救援和物资运输工作,已具备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和品质。”

  也正是在这场灾难中,张小娟与一线负责防疫工作的年轻医生刘忠明相知相恋。

  母亲知道后有些忧虑:“这小伙子家里房子被泥石流冲走了,两个老人70多岁,这个条件你会很辛苦啊……”张小娟却说,困难是暂时的,人好最重要,以后的日子会好的。

  这一年,张小娟参加了甘肃省优秀80后年轻干部选拔考试,她考了第一,刘忠明考了第二。

  第二年,张小娟和刘忠明步入婚姻殿堂。再后来,他们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

扶贫的女汉子

  从立节镇驻村干部,到曲瓦乡副乡长、曲瓦乡纪委书记,再到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这条蜿蜒崎岖的扶贫路,张小娟一走就是11年,她的足迹遍布舟曲县19个乡镇、208个行政村。

  2012年,张小娟出任曲瓦乡副乡长,同时也是宵藏村的包村领导。好友李红燕记得,那年夏天,暴雨冲毁了宵藏村的道路。张小娟不放心灾情,坚持和同事一起步行下乡,尽管她已怀孕七八个月,腿脚浮肿,走路不便。看同事不忍心,她笑着说:“我的孩子和我一样坚强。”

  “她带领大家把枯燥乏味的乡镇生活过得有声有色。”舟曲县自然资源局干部毛文娟回忆说。张小娟深知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在逐渐提高。在《寂寞城马》一文中,她曾提及,春节期间举办的几场篮球赛,是一年中唯一的公共娱乐活动。任副乡长期间,她精心策划了“魅力曲瓦·和谐城马”“美丽曲瓦·最美头沟坝”等民俗文化活动。照片定格了她和乡亲们的笑脸。城马终于如她所愿,“喧腾”了起来。

  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对张小娟印象深刻。“在2015年全州扶贫开发现场观摩会上,作为现场解说员,小娟思维敏捷、语言精练,对各种工作如数家珍,始终充满着活力和激情。”

  凭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突出的工作能力,2016年1月,张小娟被任命为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负责建档立卡管理、国家扶贫子系统和全省大数据系统管理、扶贫资金管理等多项重点工作。

  舟曲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基础条件薄弱,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面对重任,张小娟要求自己必须进村入户,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必须学习政策,给前线传输更加准确的信息;必须清楚脱贫退出的难点短板,给上级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建议。

  “身患乙肝但在年龄上算壮劳力的老乡,在家庭劳动力及家庭收入分析时,究竟是按丧失劳动力算,半劳力算,还是全劳力算?”村组干部有拿不准的问题,都喜欢向张小娟请教。而她也总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这个问题不能绝对化,要看实际情况,如果是乙肝初期,跟正常人没多大区别的话,就算壮劳力;不过由于要经常吃药,那么就要从民政救济、医疗保险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但也不能算作丧失劳动力或半劳力。”

  凭着对各类贫困数据、扶贫政策的精准掌握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张小娟被誉为舟曲扶贫的“移动数据库”和各乡镇、各部门24小时在线的“业务联络员”。

  同事赵冬梅说:“每到一个村子,贫困人口有多少,贫困发生率多少,贫困人口收入主要靠什么,她都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每入一户,家里有没有学生,有没有患大病的人口,患病人口有没有报销,每一个问题她都不会落下,几乎一个月就记完一本笔记本。”

  在她留下的十几本工作笔记里,笔笔都是她的牵挂——

  立节,尚云德,未脱,兜底,二类低保,合作社帮带无,宏源公司入股;闫三德,2人,母亲77岁,户主45岁,文盲,2018年收入达标可脱贫……

  “她把我们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家人的事。”江盘乡已脱贫的村民冯万顺说。

  “大家早上好,现在开始今天的‘扶贫政策天天讲’语音播报,我是巴藏镇扶贫干事鲁海军,应听众的要求,今天为大家讲解危房改造方面的相关政策……”为了让老百姓懂政策,张小娟策划了语音播报,每天早晨6点由驻村干部转发给农户。有藏族老人看不懂汉字、听不懂普通话,她就自制漫画图解,让扶贫干部指着漫画一一讲给老人听。

  博峪镇卧欧诺村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刚开始卖散装蜂蜜时被其他商贩冒充,信誉受损,蜂蜜销售陷入瓶颈。张小娟给合作社带头人薛代花出主意——打造博峪纹党蜂蜜自己的品牌。在她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下,纹党蜂蜜走上了品牌化道路,到2019年累计为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和农户分红400余万元。

  在爱人刘忠明的记忆里,小娟常说:“别人看到穷人都想帮一把,我专门做这事,更应该把工作干好。”

  连续3年考核优秀,记公务员三等功一次。舟曲县优秀共产党员、舟曲县“最美扶贫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南州青年五四奖章……这些荣誉都是对她工作的肯定。

  荣誉的背后,是橱窗里被放弃的高跟鞋,是沾满泥土的裤腿,是憔悴的容颜、早生的华发。她一边自嘲是“钢筋混凝土女汉子”,一边在送给同事的生日蛋糕上写着“向扶贫女汉子致敬”。

  可曾有遗憾?

  她话语铿锵:“无数个加班熬夜的日子,无数个扑在工作上的流金岁月,让我不再是当年青春年少的模样。但我引以为傲的,是能够脱口而出的各类扶贫数据,是烂熟于心的各种政策依据,是全县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记录,是如数家珍的村情户情介绍,是来自各部门各乡镇对我业务的认可,是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的信任和肯定……我的青春,是无悔的青春。”

没有回家的母亲

  张小娟的朋友圈,记录着她的日常状态。对她而言,工作或许就是生活的全部——

  2015年9月23日16:29。“插播条广告,博峪土蜂蜜,绝对的纹党蜂蜜哦。”

  2017年5月8日23:01。“立节水地(注:立节水地指立节镇水地村),八年前是这里的驻村干部,当时村巷都还简陋,房屋也是破旧。如今再来,已完全不是当时的样貌。”

  2018年10月17日20:26。“扶贫日也是个节日呀,这个节日在扶贫路上过,最有意义!”

  2019年2月3日10:03。“啊好不容易睡懒觉,净做进村入户的梦……这是病入膏肓了吧!”

  2019年5月19日7:54。“雨适量则已。勿伤人,勿毁屋,勿摧庄稼,勿害吾蜂。”

  偶尔也会晒晒自己的小家庭——

  2018年7月19日20:32。“妈妈,我爸爸那么凶,你为啥要跟他结婚……”“娃啊,你娘眼神不好。你一定要少看电视,保护好视力。”

  张小娟调侃自己的儿女是“留守儿童”。调侃背后是不能与外人道的心酸。有一个冬夜,女儿发烧住院,打了一夜点滴。直到第二天,下乡回来的她才匆匆赶到病房。唇贴着女儿的额头,她假装轻松地笑着说:“已经退烧啦,宝贝真坚强!”不知这话是哄女儿,还是哄自己。在县人民医院做护士的亲戚杨鹏回忆:“那次姐姐待了不到十分钟,电话响了三四次,最终她很不好意思地对姐夫笑笑,提着文件包就走了。但是病房里的孩子、姐夫还有姐姐的婆婆似乎都习惯了,反倒帮着她说话……”

  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额前的头发竟白了一片。没时间染发,只好悄悄把白发拧成细绺,藏在黑发下面。

  母亲见她劳累,半开玩笑地说:“要不跟着你大姑子和二姑子去给别人刷墙刮涂料吧!早上8点出门,晚上6点就能回家,不用那么劳心劳力,还挣得比你多。”她笑答:“哎呀,谁让你把我培养得这么优秀呢,我可不是光挣钱,我是有重要事情要去做的。”

  2019年5月,舟曲县成立脱贫攻坚“三大行动”办公室。张小娟每天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白板上写下工作安排——

  10月1日—3日:跟进乡镇自验、完成验收操作手册。

  4日:各组组长、副组长和联络员碰头。

  5日:开始验收。

  国庆节,张小娟抽空回了趟父母家,晚上六点多进门,八点多又赶去加班。这是她最后一次回父母家,最后一次吃团圆饭。

  10月5日13:44,也许是在离开曲瓦乡的路上,她发了最后一条朋友圈,图片是一条蜿蜒在峭壁之上的盘山公路,她说:“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

  10月6日清晨7时许,像无数个寻常下乡的日子一样,她和丈夫道别,前往博峪镇。当天结束工作已是夜晚,她住在了村里。

  10月7日下午,张小娟一行来到曲告纳镇,走访结束时天色已晚。准备回去赶报告的她,连饭也顾不上吃,便搭乘了县融媒体中心的采访车……

  当晚,刘忠明接到事故消息:张小娟乘坐车辆途经陇南市两水镇白龙江大桥时,不幸坠江……他在江边找了一夜,等了一夜,回答他的,只有刺骨的江风。

  在未完成的工作笔记里,有几行主人生前抄写的诗——

  天黑的越早,越感到恓惶

  尤其冬天,乡下,三十年前

  不会点灯的孩子

  等待没有回家的母亲。

藏乡的女儿

  在会宁支教的时候,张小娟给孩子们讲《海的女儿》,讲到结尾“人鱼公主的灵魂升上了天堂”,孩子们神情肃穆,有的竟捂住了眼睛。

  她站在讲台上,那一刻恍惚觉得人鱼公主的结局是由她来书写的。

  当时,整间教室安静极了,只听见她缓缓地说:“小公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爱,为了爱舍弃了甜美的嗓音甚至生命,老师觉得,她是快乐幸福的。”

  童话里,海的女儿为所爱割舍了生命。故事外,藏乡的女儿为所爱燃烧了青春。

  讲故事的人,说的是自己的心声。

  她爱舟曲零点零四分的天际,那里是月落、日出和雪山,她说天地有大美。她爱那走过无数遍的上班路,她说阴也好,晴也好,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深爱的家乡,一天天变富了、变美了、变好了,基层干部的所有辛苦,在看到父老乡亲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变得值得。”

  在34年短暂的人生中,张小娟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热爱,对脚下的土地充满敬意,对脱贫攻坚的事业矢志不渝。她在党旗的引领下奋力向前,见证了家乡每一个蜕变的清晨。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见习记者 王冰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