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22 23:49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03-08 08版 | 查看:1028次
2019年2月19日,河北省安平县春晖园养老医疗康复中心的两名老人在爱心志愿者陪伴下吃元宵。新华社发
【问计民生】
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养老从来都是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同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如何真正解除后顾之忧,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1.社区与区域性养老同发展
从参加工作开始,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金刚里社区民警杨蓉代表与社区打交道已有27年。对于养老这件事,特别是社区养老问题,杨蓉代表认为,服务设施的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特别是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过程中,存在已建成小区配套的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移交难的问题。
她建议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小区严格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的小区通过资源整合、腾退、置换等方式,配置相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尽快出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移交制度,明确配建要求、程序、移交与运营管理等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实行联合督查。
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志强代表建议推进养老机构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区域性养老是指充分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以养老机构为中心,建立辐射周边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李志强代表说,要科学谋划跨区域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先将周边区域人口密度高、养老服务需求集中的养老机构纳入建设改造资助范围,提升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
李志强代表建议,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相关标准,加快研究区域性养老服务医疗、低保、救助、慈善等扶持政策对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区域性养老服务行业,支持具有实力的养老企业探索实施跨区域品牌化、连锁化战略,聚力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李志强代表还建议,要创新“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采用适合老年人的技术手段,使老人、亲人、养老机构、养老从业人员及医院之间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线上和线下有效整合配置资源,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养老服务。
2.医养结合走出一条双赢路
对于长期在医药领域摸爬滚打的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康代表来说,养老与医院是一对天然结合体。
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发生,患病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目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
安康代表建议优化医疗、养老资源配置,推进医养结合,就是把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
对于推进医养结合,河南省周口市副市长张广东委员建议,要探索解决养老机构报销难题,尽快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明确医保报销内容和标准,并将其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及范围。
安康代表说,要通过财政、税收、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或新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直接提供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
安康代表还建议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服务内容,确定服务地点,减轻医疗机构的压力。政府相关部门对有需求的老年人定期实施健康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服务地点和服务内容。
3.康养产业成就一片新蓝海
在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委员眼中,我国老年康养产业是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
罗玉平委员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发展康养产业要融入生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养老新鲜元素,要打造集医疗、文化、娱乐甚至是农业等多元产业的复合型康养模式。
融合发展养老产业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显现出来,贵州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禀赋,提出建设“全国森林康养胜地(基地)”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100处,年服务5000万人次,产值2000亿元以上。罗玉平委员说,西部有自己的优势,但城市缺少服务普通群众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惠保险,这就需要立足大病医疗、涉农保险,让老百姓务农、务工更有保障,远离风险。
罗玉平委员建议,推进生态与保险、旅游、教育、文化、康养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进一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制。推进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亟待引进基础厚、实力强、服务优的保险企业,加快形成产业聚集,推动产生规模效应。
(本报记者 杨珏 王胜昔 吕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