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3-08 08:07 | 来源:喜悦网 2010-03-03 | 查看:5684次
西安人物 他曾在舞台上扮演过雷锋,他给部队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雷锋》,他保存最好的一张照片是雷锋,他生活中被人们誉为“拥军雷锋”……他,就是今年61岁的回族退休职工石志光。
石志光在摆弄自己心爱的放映机。
记者 高 利
在西安市洒金桥新寺巷,有一家干净整洁的院落,这家院落的门楣上悬挂着“五好家庭”的光荣牌。就在这家院落里,走出了一位闻名遐迩的穆斯林。
“拥军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初春的西安,和煦阳光撒落在房前屋后,一位头戴白帽的回族老人热情地将记者迎进了自己家门。他就是石志光。
30多年来,无论严冬酷暑、刮风下雨,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始终坚持利用节假日跑遍了他所知道的部队执勤点,用自己购置的放映设备、租用的拷贝,义务为官兵放电影,被誉为 “拥军雷锋”。
“石师傅,你这么做究竟图个啥?”有人不解。石志光总是笑呵呵地回答:“拥军是我石志光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
原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石志光曾经被错误批斗,后来是解放军为他主持公道,“解放”了他,还赠送给他粮票和钱,让他渡过了难关。事后,石志光多方打听,也没有找到向他赠送粮票和钱的军人,但他已经把全体解放军视为自己最亲的亲人。
1979年春,石志光无意中听说,驻在自家附近的部队因一些执勤点分散,官兵长期看不到电影时心动了:“这不正是回报解放军的好机会吗?”
当时月工资仅41元的他,取出积攒多年的700多元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当他用自行车驮着放映设备来到部队营区时,干部战士高兴得像过节似的。电影散场,官兵们拉着石志光的手问:“石师傅,你下次啥时再来?”望着周围官兵那热忱、渴望的目光,他连连说:“很快,很快!”
一个不假思索的简单回答,竟成了石志光多年信守的承诺。30年来,他义务为部队放电影上千场,服务官兵百万人次。
“能为最可爱的人服务是幸福的”
持续30多年的拥军路,石志光付出了多少努力,品尝了多少酸甜苦辣,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但是,石志光却说他是快乐的:“能为最可爱的人做些事,从心底里感到幸福。”
空军某部有个单位驻守在城郊偏僻的山沟里,石志光常常前去给官兵们放电影。一次,石志光刚约好给官兵放映《离开雷锋的日子》,却不幸患上重感冒。为了不让官兵失望,第二天上午,石志光输完液后便蹬上三轮车出发了。山路弯弯,一多半是上坡,他拉着200多公斤重的放映设备,走了两个多小时,汗水湿透了衣衫,人虚弱得几乎要倒下来,但他坚持如约赶到。电影开演半个多小时后,狂风夹着暴雨骤然而至,外面操场演不成了。石志光和战士们连忙把机器搬到饭堂,对着白墙继续放。影片结束,石志光感到一阵眩晕,两眼一黑倒在地上。
凌晨,石志光醒过来,发现许多官兵站在屋子外面。在教导员搀扶下,石志光走到门口,官兵们齐刷刷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回忆起这一幕,石志光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接受的最厚重的军礼!”
“我要一生宣传雷锋精神”
“不收部队一分钱”,这是石志光给自己立下的铁规矩。“30多年来,我没收过部队一分钱,向部队索要的唯一‘报酬’就是一张照片。”石志光一边说一边展示部队官兵为他拍摄的照片。
照片上,石志光戴着回族白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身后是训练场上生龙活虎的练兵场景。从小崇拜军人、热爱军营的石志光,特别珍惜这张照片。
电影放映设备更新换代很快,石志光收入不高,妻子下岗,儿女还在上学,家里经济负担比较重。但为了更换电影放映设备和花钱租电影胶片,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石志光下了班就去郊县给人“拉坡”,到火车站扛包,给饭馆打杂,修自行车……挣来的钱全都花在了拥军上。
30多年来,石志光花在拥军上的钱有30多万元!这些钱,使石志光先后购置更新了5套放映设备,还使石志光为部队送去了大量的慰问品。
石志光说:“年龄大了,再四处下苦力挣钱不行了,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有关部门能像对待农村个体放映员一样,给我赠送一台数码放映机,好方便自己为部队继续服务。”
石志光获得的奖励和荣誉不计其数。他说,他最珍惜的是“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陕西省拥军模范、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石志光30多年如一日拥军的事迹,已被原西安秦腔一团团长丁金龙编为秦腔剧,演遍西北五省,在各民族兄弟中广泛传播。
2009年,石志光帮助武警消防官兵向群众普及消防知识,一年跑遍了全省107个县区,放映电影330多部。
抚摸着两鬓白发,石志光说:“我老了,估计也干不了几年了,毕竟年龄不饶人嘛。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我要把自己的一生变成宣传雷锋精神的一生,宣传拥军爱民的一生,宣传民族团结的一生。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