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0 17:5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2月10日 03 版 | 查看:848次
不到两年,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的贫困村红洋村实现了脱贫。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19户817人稳定脱贫,所有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有了“五道”基本医疗保障防线,道路畅通,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这些变化源自一位10个多月没有双休日的扶贫干部的倾力付出。
这位扶贫干部叫唐林,2018年3月,他从团海南省委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部调任红洋村第一书记。上任以来,他为该村引进项目资金1355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个,红洋村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得到很大提升,红洋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零增长到20多万元,摆脱了完全靠财政拨款的空壳村状态。
新书记的新举措
红洋村位于海南省西部,天气炎热,干旱少雨,农业发展受阻。唐林上任前,这里大多数百姓都种植桉树、橡胶这类耐干旱、易生长的经济作物,不但经济收益不高,而且桉树的种植极大地破坏土壤,贫困问题牢牢牵绊住红洋村发展的脚步。
上任之初,唐林感觉像到了大西北,“那时,这里土地沙化严重,卫生环境较差,村民精神不振。”他说。
“发展产业是保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好方法、好途径。”唐林说,针对该村贫瘠的土地面貌,唐林带领红洋村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产业,由村集体合作社带头饲养黄牛、水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该村村民和贫困户都积极参与到养殖产业中。
以前,村民符克真家的4口人中,仅儿子一人外出打工赚钱,还有一个小孩患肺结核,是扶贫的重点对象。唐林主动帮他申请信用社贷款,发展养牛产业。目前,符克真家饲养20多头牛,有了稳定收入。
对每个贫困户做到心中有数
唐林有一本扶贫日记,上面记录了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他经常在周末加班走访贫困户,做到对每户的情况都心中有数。
扶贫政策宣讲,是落实扶贫帮扶政策的关键环节。在唐林的带领下,红洋村结合各贫困户的情况,量身打造政策宣传手册,将自家适用的各类政府帮扶政策和实现方式、帮扶责任人的任务和扶贫产业介绍、脱贫攻坚基本知识等传达给各个贫困户。
贫困户黄三白长期在家,对外出务工有畏难情绪,唐林多次找他谈心,并为他介绍工作。目前,黄三白在深圳一家工厂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达到稳定脱贫。
根据海南省脱贫攻坚指挥部要求,为保证扶贫精准度,不错评漏评错纳一户,红洋村“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由65户286人调整为29户111人。
村民郭明光刚开始对清退他意见较大,但通过多次跟他谈心,耐心解释政策,同时让他与其他被纳入贫困户的村民进行对比后,他心服口服。唐林说:“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不搞优亲厚友,让真正困难的村民享受国家扶贫政策。”
为使贫困户住房得到保障,唐林在村里大力推动危房改造工作,在团海南省委的大力支持下,为每户危改户赠送5吨水泥,鼓励贫困户积极进行危改,缓解危改资金困难。
截至目前,44户贫困户低保户的危房得到改造,105户一般户争取到危房改造指标。
生态环境建设不放松
在唐林上任前,红洋村非法盗采河沙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红洋村的河道环境。
唐林任职后,为严厉打击盗采河砂行为,保护广地村河道和生态环境,该村制定打击非法采砂行动工作方案,对广地村非法采砂行为进行调查摸底,并主动联系海头镇派出所、儋州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等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私采河砂现象得到遏制。
2019年,红洋村开展“厕所革命”,村里群众共同参与环境卫生大整治。“我们红洋村现在越来越干净,住得也舒心。”贫困户符克太说。
唐林认为:“要想脱贫致富,首先要出得去,出去之后还要让人回得来、留下来。”随着红洋村环境越来越舒适,相亲们对乡村振兴的决心也越来越足。
自2015年起,海南省多次选派“第一书记”赴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开展“双争四帮”脱贫工作。一批批像唐林这样的扶贫干部扎根农村,让一个个贫困落后的乡村旧貌换新颜。
唐林说,扶贫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多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树立威望,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做好扶贫工作。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任明超 实习生 郭秋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