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一甲子带富“红光”人(图)

发布时间:2019-11-21 20:50 |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2019-07-29 07:41:49 | 查看:1195次

  奉献一甲子带富“红光”人

  记哈尔滨市团结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在山

demo.jpg

徐在山在查看产品质量。 记者邱成摄

  “改革开放,闯关夺隘战鼓催征;奋进新时代,老骥伏枥,依旧壮心不已,前行,朝着一直以来的方向……”这是今年5月举行的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上,推选委员会献给一位长者的颁奖词。他叫徐在山,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第一个走上领奖台。

  今年,是徐在山在红光村工作的第60个年头,从主持红光畜牧场工作到连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经52年。

  回望一路奋斗的身影,今年76岁的徐在山眼角潮湿了,“52年只为一件事:让红光人过上好日子,值。”

  历经52载奋斗,以村办企业为依托,他带领红光人一路拼搏,书写了一个“改革奋进、艰苦创业、科技兴企、共同富裕”的传奇故事。2018年,红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走在全省前列;一个村办锅炉厂进入全国工业锅炉行业前十强、全国风电塔架制造前三强。

  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成为红光村的当家人后,担起的就是为全村父老乡亲谋幸福的责任”

  在红光村荣誉室里,各种各样的奖牌奖杯奖状中间,有一张大幅黑白照片,带领大家建设新场区抬钢板走在最前面的人就是当年红光畜牧场党支部书记徐在山。这个被摄影记者抓拍到的场面,定格了红光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一段岁月而永远珍藏在红光人的记忆中。

  红光村的前身哈尔滨市太平区团结公社红光畜牧场,是1955年由红光畜牧生产合作社、大众畜牧生产合作社和太平区渔业社,三社合并而成。1959年,功课门门5分的徐在山因家庭生活困难,高中仅念了不到半年就辍学下乡,来到红光畜牧场参加工作当了一名饲养员,当时只有16岁。从那时起,徐在山就把自己的青春与红光的父老乡亲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在徐在山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上学就要考第一,工作就要干最好!”这是青年徐在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他工作能吃苦、爱钻研,别人不爱干的脏活、累活,他都包下,从不抱怨。

  1966年,徐在山到养猪队工作,3个人喂200多头猪,早上三点开始,挑大桶、踩跳板,喂一次食要两个小时。还要压“马神井”、放猪打腻、打扫和修补猪圈,他一天紧忙活。工作的间隙,他就观察、琢磨,改造猪场的想法一跳出来,就快速变成行动。他开始收集破木板,办起“猪食堂”。改造饲料间,墙上凿洞,试装水流子,连接木槽子,一桶桶的稀饲料直接流入室外的“猪食堂”。扬鞭吹口哨,把猪训练得一听吹口哨都从圈里跑出来,奔向“猪食堂”,再吹口哨都乖乖回到圈里。扔下了大扁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饲养员都乐了,大家感到很惊奇,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

  1965年,身为团支部书记的徐在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副场长。1967年9月,在职工推举下,24岁的徐在山开始主持红光畜牧场工作,从此成为红光父老乡亲的带头人。村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至今还常常被提起。创业初期,为少花钱、多办事,建厂房从设计到施工,都是他自己领着村民干。一次他的腿不慎被石头砸伤了,可仍坚持在工地上。几天后严重的静脉曲张又使徐在山的伤口发了炎,烂出个鸡蛋大的洞,直流脓血,他才去看医生。徐在山从此落下腿痛病,稍一累着就加重,可他从未放在心上,依然天天去一线。

  他身上的拼劲从何而来?徐在山给记者讲起辍学前后的一段经历。“我家兄妹五个,我是老大,全家七口人生活就靠父亲在滨江站推小车的微薄收入。1958年冬天,爷爷奶奶从山东老家来了,家里粮票不够啊,大冬天父亲的脚砸坏了还要去干活,我妈把鞋给藏起来了,我到现在还记得父亲的一声吼‘我不干活,你们吃啥?!’就是这句话,让我下定了辍学的决心,早点工作替父亲养家糊口。”徐在山上初中时,课余时间就出去“拉小套”,到老巴夺烟厂一个上坡给5分钱,从烈士馆拉到哈工大给1角5分,回家摩电车几分钱都不舍得花。“在青少年时代,贫穷的滋味让我刻骨铭心。如果说,辍学下乡是我为父母分忧担起一份家庭的责任,那么,加入党组织、特别是被推举成为红光村的当家人后,担起的就是为全村父老乡亲谋幸福的责任。”从那时起,五十多个寒来暑往,徐在山把“考大学当工程师建大楼”的梦想埋在了心底,带领“红光人”建设美好家园过上好日子,成为他为之奋斗的坚定理想。

  步入红光村风景独特的文化广场,亭台楼阁之间,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已经落成。由废旧轮胎和边角废料制作的形态各异的彩色花篮、动物造型情趣盎然,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也是红光人艰苦奋斗的一种写照。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片花园式的厂区曾经是25万平方米的大水泡、烂泥塘。是徐在山带领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填泡造地,一边垫、一边建、一边搞生产,用15年时间造地375亩,为集体经济积累了财富。

  他锐意改革科技兴企,“红光现有的条件不差,差在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胆识,差在思想不解放”

  走进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仿佛进入工业锅炉的展厅。不同型号的电锅炉、燃气锅炉造型美观、工艺细腻,质量严格把关的这些产品,将走向全国各地供热、食品、制药等企业。从全市最小的村办锅炉厂,发展到全国工业锅炉前十强,徐在山带领红光人用近40年的坚持,完成了这个了不起的跨越。

  1978年,徐在山带领村民办起村办企业红光锅炉厂,给周边企业做配套,红光村由此迈出了从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社向村办工业转型的第一步。企业真正的发展始于1984年。徐在山清楚地记得,1984年4月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播出了大邱庄“以深圳速度发展乡镇企业”的报道,让他从中感受到乡镇企业正在到来的春天。5月1日,心急的他买好了到天津的火车票,没有座号,站一宿也去。在大邱庄两天一夜的时间里,所见所闻令徐在山深受震动。“红光现有的条件不差,差在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胆识,差在思想不解放!”在回来的火车上,徐在山为红光锅炉厂机制破冰的思路清晰而笃定。

  回村后,徐在山提出了改革设想,从薪酬制度改革入手,打破大锅饭、划小核算单位、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徐在山的主持下,红光锅炉厂的改革大刀阔斧,生产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

  改革,让企业的活力像岩浆一样喷发,产值、利润、税收连续5年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村办企业红光锅炉厂迎来爆发式发展。由此,徐在山向全厂职工提出这样的目标:立志“全市争第一、全省争排头、全国争一流!”

  然而,底气从何而来?徐在山引领企业保持一种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同时,更注重对企业发展方向和创新理念的战略性把握。

  从最早把哈尔滨锅炉检验所请到工厂来办公开始,企业就尝到了站在技术和质量高地的甜头。“当年看到哈尔滨锅炉检验所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办公室,条件很简陋,我就请他们到红光来办公,特意把工厂唯一的小楼倒出来,而且为了解决所里职工通勤不便的难题,我们特意买来一台客车专门接送。”红光的这一举动,让村办企业的产品与行业标准无缝对接,“请进来”的工程师们成为企业义务的产品顾问、质量监督员,让红光的产品无论在设计还是工艺上,都实现了一次关键的飞跃。

  此后,徐在山带领企业在科技创新上一路攀登,抓住各种机遇,与哈工大、浙江大学、七〇三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等大学大所大厂重量级伙伴合作,确保了产品研发的超前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进入新时代,红光紧紧抓住淘汰燃煤小锅炉的契机,发力新一代环保节能锅炉,加大新产品研发和储备。2015年,红光高薪聘请了清华大学煤燃烧工程研究中心专家佘简文担任董事长助理,带领团队研发国际领先的环保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成为“雾霾天气”的克星。2016年,徐在山带队与清华大学岳光溪院士团队洽谈合作,共同研发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首台套232兆瓦的环保节能型热水锅炉,可带动330万平方米、近5万户居民的供暖,节省风机电耗25%~30%以上,而且氮氧化物原始排放控制在50毫克每立方米以内,实现由“炉外治理”到“炉内减排”的革命性进步。

  对市场敏感的嗅觉,来自徐在山对市场的深入研究。近年来,他看好了风电塔架制造行业,用两年多时间带领红光锅炉集团打入全国风电塔架制造前三强。今年,红光锅炉集团与大唐、龙源等大型电力集团共签订了5个多亿的风电塔架订单。

  红光特聘专家佘简文说:“红光最打动我的就是执着,他们有一个好带头人,对创新能力孜孜以求的精神令人感动。”

  他在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上说:“你们谁请我吃过饭、谁给我送过礼才提拔上来的?如果没有,干好了接着干,干不好就下去”

  今年,徐在山和老伴冯桂清迎来了金婚纪念。说起这50年,相濡以沫的爱人言语之间都是心疼。69岁前老徐没跟家人在一起过上一个完整的春节。每个除夕晚上,他总惦记值班的职工,一定跟大家一起在厂里吃饺子。大年初一又开始挨家拜年,就是为了职工和家属心里热乎。他心里总是把职工摆在家人的前面,把工作摆在第一位,徐在山的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

  还有一次,徐在山住院手术,冯桂清在走廊里听到两个医护人员私下里议论:这个病房的病人是劳模呢,上过电视,怎么没有一个人来看他,啥人缘啊?听到这番话,回到病房眼泪就止不住了,她心疼丈夫,又感到委屈。徐在山几次住院手术从来不让告诉单位任何人,而每次出院后,他都嘱咐财务一定要把住院期间的工资扣除。

  他要求从自己做起,领导班子成员不准接受下级请客送礼,不准给领导庆祝生日,自觉接受职工监督,铁面无私,无一例外。他年年给职工拜年,年节却从不准单位任何人到他家串门,更不接受礼金礼物,为此还得罪了一些职工,认为他不近人情。在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上,徐在山说:“咱们一千来人在场,我主持工作50多年,你们谁请我吃过饭、谁给我送过礼才提拔上来的?如果没有,干好了接着干,干不好就下去,因为我不欠你的。”他说,风清气正,是他追求的境界,更是企业得以兴旺的基石。

  徐在山就是这样,要求大家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不准别人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初春,古稀之年的徐在山三次带领技术、生产、工艺、检查、安装等各部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20多人的队伍回访客户,每次都20多天行程1万多公里,走访12个省市100多家用户。他规定每人中午两个烧饼、一根红肠、一袋咸菜、一瓶水;晚上住小店、吃小馆,不接受客户的招待饭,不准给客户添麻烦。每到一处,下车直接到锅炉房,征求意见、排忧解难,查找自身产品的不足。晚上回到旅店,继续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回到公司后,他马上通报回访时发现的问题,不断在设计、制造和安装上提高质量,哪怕是不利于操作的细节问题也不放过。燃气分厂厂长孙玉凤回忆说:“回访的节奏,许多年轻人都受不了,但看到老总七十多岁的人还这么拼,大家都把苦水咽了回去。三次回访,让每个人读懂了红光对质量和信誉不变的坚守。”

  红光锅炉集团党委副书记马兴华说:“我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在红光工作已经31年了,刚毕业时就知道这个企业好,领头人为人正直,可以说是慕名而来。这里公平、公正,干工作舒心有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孙玉凤告诉记者:“在红光,只要有才能,就给你干事的舞台。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种超越金钱的宝贵精神,这样的企业,值得我们付出!”如今,在红光锅炉集团上千名员工中,大学毕业生就有200多名。

  几十年来,徐在山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为红光的发展却慷慨付出,倾注了全部心血。“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村官”,全国文明村、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220面奖牌奖状,是他带领红光人一路奋斗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给村民建住宅楼,股权改革村民人人持股,退休社保开支,他说:“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红光,员工们都亲切地称呼徐在山“老总”,深情的称谓饱含着大家的敬重和爱戴。2018年,红光村两委换届,75岁的徐在山申请从岗位上退休,但村民不答应,全票通过他继续担任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来自群众的这份信赖,让徐在山倍加珍视。

  在徐在山的办公室,一张老式三屉办公桌陪伴他几十年。他说:“艰苦创业首先得我带头,这张桌子时刻警醒我别忘本。同时也是告诉我们领导班子,永远不要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更不要忘记员工弟兄们辛勤劳动的汗水。”

  徐在山的心上,员工的分量最重。生产发展了,集体经济巩固壮大了,村企合一的红光挣了钱怎么花?徐在山提出给村民改善生活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红光锅炉厂办了一件大事轰动全省,自建两万平方米、4栋五全的住宅楼分配给281户职工,不论男女,家家户户住进楼房。

  集团办公室主任乔立1991年大学毕业来到红光,他说:“毕业来这里是因为工资高、能分房,而选择留下来,是因为老总的人格魅力。他把职工放在心上,为群众着想是他一辈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3年实行股权改革,红光锅炉厂改制为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当时,哈尔滨市和区里领导及村民都要徐在山拿51%的股份,但他坚辞不受,只拿了区委奖励的10%。他对村民说:“企业是大家干的,人人有份,我要拿51%的股份,你们怎么办?拿大头这事,我绝对不能干!”改制后,全体村民人人持股。红光锅炉集团又拿出400多万元,为从企业退休的村民补交了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退休村民享有每月2至3千元社保开支,年末还有分红,少则近万元,多则几万元。去年,红光锅炉集团上缴税费近5千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万元。目前,红光村正在筹建全省最好、全国上游的农民新村,让全体村民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老职工于铭生1961年在红光畜牧场参加工作,他说:“以前红光村民是农业户口,蓝本,那时大家都羡慕国营大厂的职工退休有劳保。现在,红光的职工退休了,同样享受社保开支,年末有分红,每月还额外发1000元的爱村爱企文体娱乐费。红光的老头老太太上公园遛弯腰杆都直直的,当红光人有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徐在山至今还保留着1953年出版的《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作者是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泛黄的书页上,多处用钢笔进行标注。“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就不能使我离开党”“生命之所以可贵,正因为它能使更多的人获得幸福”……这些闪光的语言,映衬出徐在山青年时代打下的精神底色。“入党54年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初心从未动摇,这种激励,让我干工作时有朝气,克服困难有力量!”徐在山说。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至今,徐在山还能大段背诵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回首自己在红光村走过的60个年头,徐在山感慨万千,无怨无悔。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看到企业发展壮大了,不管多累甚至烦心,只要在厂区里转一圈,看看和村民共同奋斗的成果,心里就敞亮了。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是我最大的幸福。这就是我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吧!”从徐在山朴实的言语中,依稀能感受到他心中那团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