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31 20:39 | 来源:辽宁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09版 | 查看:2248次
全国“最美家庭”王义华(右一)家庭一家四口。(本文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儿童之家”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本报记者 陶 阳
核心提示
进城找不到工作找王姐,孩子没人带找王姐,夫妻吵架要人评理找王姐,办理居住证找王姐……“有事儿找王姐”,已成为沈阳众多农民工兄弟的口头禅。“王姐”是谁?她是沈阳市和平区浑河湾地区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沈阳鲁园农民工工会家政服务分会主席、阿楞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主任王义华。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家政、农民工和“儿童之家”服务工作。今年,王义华家庭获得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如何与孩子更好地沟通,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快来‘家’里听讲座!”“喜欢跳舞的孩子,本周舞蹈班开课了。”在王义华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发布这样一些“公益广告”,许许多多忙碌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农民工朋友在网上关注着这些信息,也关注着这位大姐。
王义华是沈阳市和平区浑河湾地区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沈阳鲁园农民工工会家政服务分会主席、阿楞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主任。她的手机号码早已成为农民工朋友的咨询热线,哪里有需要帮助的人,哪里就有王义华的身影。大家都说,“每天为农民工的事情奔走在沈城的大街小巷,她就是咱农民工的知心大姐。”
川妹子在异乡体会到家的温暖
王义华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风景虽好,但几十年前靠种地仅能勉强糊口。王义华刚成年,她的父母先后因病去世,作为家里的老大,兄弟姐妹四人的生活费,让这个大山里的孩子早早成熟起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顽强地向命运进行着抗争。
“爸爸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在村里也算是能人,帮大家写信、修路、装电灯,特别热心,而且一分钱都不要。他常说,人家能求到你,是对你的信任,一定不要辜负。”王义华说。在最艰难的那段日子,父亲的话对王义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走出大山到自己做生意,再到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王义华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心酸与感动。
1992年,刚来到沈阳的时候,王义华因为不会说普通话又没有社会经验,很难融入这座城市,但个性坚强的她选择了留下,“以前在山里放蚕,因为肯吃苦,数我的蚕茧最白、价格最高,我相信靠着吃苦拼搏,一定能在沈阳闯出一片天地。”
在菜市场摆地摊,不管多冷的天,王义华都坚持到最后一个收摊。那些年里,她每天晚上10点多才能到家,第二天早上2点多又要起来去上菜。“卖过菜、崩过爆米花、打过零工,什么活儿我都干过,虽然累,但从没想过放弃。”王义华说,“我做买卖从不缺斤少两,很多人都愿意到我的摊子上买菜。”
在打工过程中,王义华结识了同在市场卖菜的山东打工者王合生,两人结了婚,并有了两个女儿。“当时我俩凌晨起来去上菜,孩子就交给邻居照看,孩子穿的衣服也都是邻居们的孩子穿小后送给我们的。”王义华说,“虽然是一名外乡人,但大家的帮助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的温暖,大家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帮1200多名农民工找到工作
在大家的帮助下,凭着敢拼、不服输的劲头,王义华不仅在沈阳站稳了脚跟,还帮弟弟妹妹在沈阳安了家。生活好了,感恩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
“许许多多的打工者都向往城市生活,而他们到了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王义华说。她决定从为农民工找工作做起。为了帮更多农民工找到适合的工作,王义华不断收集各方的用工信息,常常为了找一个工作安置单位,骑着电动车,提前去了解情况。
“小时候父亲告诉我,做人做事不用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你给一个不饿的人一只鸡,人家可能不稀罕,但是给饥饿的人一个鸡蛋,他一定会十分感激你。”带着这个想法,多年来,王义华累计帮助的农民工有上千人,还经常利用自己的好人缘和人脉,帮农民工租房子、找工作,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农民工群体文化低、技能差,就业比较困难,她就主动联系市、区工会及妇联、职工大学和社会爱心志愿者等,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免费安置就业等方面的服务。而对农民工群体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工资被拖欠等情况,王义华和朋友们积极联系各级主管部门,为农民工设讲堂、办培训、开展法律讲座,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技能。
2008年,王义华组织成立了浑河湾地区农民工工会委员会,并成立了农民工党支部,将该地区万余名农民工组织起来,同时成立了沈阳市新市民家庭服务中心,至今已为1200多名农民工找到工作。
时间长了,王义华的电话被很多打工者熟记。“有时候两口子大半夜吵架,也给我打电话让我评评理。还有人觉得我告诉别人免费学习的机会是骗人的,特意来电话问是真是假。”王义华说,“怎么说人家也是信任咱,不管多晚,我都会耐心解答。我觉得有防范意识是好事,总比真的被别人骗了好吧……”
凭着这样的好人缘好心态,王义华帮助了无数个农民工家庭,还被评为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她说:“我就是个打工妹,政府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会尽我所能继续帮助更多的农民工兄弟,让他们早日融入沈阳这个大家庭。”
“儿童之家”解除了农民工培养子女的后顾之忧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所以特别理解女人有急事时,有人帮你带会儿孩子的感觉。我经常看到农民工孩子没人管,在院子里乱跑,胳膊腿经常受伤……”王义华说。
对于这个农民工群体的每一名成员及家庭情况,王义华可谓是如数家珍。她为这个偌大的“家”细心操劳,为很多农民工送去了光明和温暖。
为解除农民工对于子女培育方面的忧虑,王义华创办了新市民打工子女托管班,并联系沈阳大学、“声工厂”爱心社、沈阳市文化宫和沈阳理工大学的社会志愿者,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指导帮助与艺术培养。
最开始,托管班就开在王义华家的小屋里,条件不太好。有一次,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那里为几个孩子教英语口语,三天后见到王义华时她哭了起来。“当时我还纳闷,是因为条件太差,还是因为孩子太调皮?结果都不是,志愿者说真没法教啊,孩子们的英语基础实在太差了。”王义华说。
从那以后,王义华更加坚定了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一个更好学习条件的决心。在沈阳市妇联和慈善基金会、街道的帮助支持下,2016年6月,社会爱心人士专门为留守流动儿童建立了“儿童之家”活动室,捐赠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政府还给活动室安上了空调。
孩子们真的太喜欢舒服又漂亮的“儿童之家”了。炎炎夏日,不仅孩子们愿意来这儿不想回家,就连来接孩子的家长也愿意提前来这儿多待一会儿,跟王义华聊聊天。在“儿童之家”里,孩子和家长们非常珍惜这里的环境,每次临走时都细心地关好门窗、检查水电。
“每个双休日我都把孩子送到王大姐这儿,送她这儿我放心啊。我们有时候中午回不来,大姐还给孩子们做饭吃,照顾得特别周到。”家长刘红霞说。刘红霞和丈夫来沈打工十多年了,孩子一直跟随他们,王义华给了这些农民工子女一个“家”。
女孩儿小丽告诉记者,“在‘儿童之家’我们不仅能学到各种知识和才艺,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爱,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他们从最初的内向自卑变得活泼开朗,看着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心里非常满足,也希望他们能把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王义华说。
在王义华的影响下,“儿童之家”成立不到半年,就有好几十个多才多艺的志愿者来到这里,大家给孩子们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不仅让这些农民工子女有了和其他小朋友一比高下的本领,更有几个孩子夺得了全国、省、市、区和学校等级别的大奖。
补记
爱会传递
5时,起床、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
7时,赶到社区,擦黑板、拖地、整理桌椅板凳。
8时,到一居民家里洗衣服、擦地、打扫卫生。
10时,赶到一对老夫妇家里做午饭。
12时30分,在社区为孩子们送午饭、陪孩子们玩。
14时,为农民工讲解家政服务基本知识。
20时30分,回到家中。
……
王义华掰着手指头对记者说着她的“日程表”,早上5点起床,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到家。20多年来,王义华的奔忙感动了无数农民工兄弟,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特别是女儿。
“小女儿小时候有时会埋怨我说,‘自己是亲生的,还是别人是亲生的,怎么整天顾着别人家的事不管我?’那时候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王义华说,“我对女儿们说,你们受委屈了可以和爸爸妈妈说,可是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并不在身边,他们一样需要关心。”
“其实真的很惭愧,这些年得到的荣誉不少,但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真的不够。”王义华眼里有些湿润,“大女儿小学一二年级就陪着我卖菜,小女儿还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过,她们现在长大了,慢慢地理解了我。”
王义华指着照片里的一家人对记者说:“王合生虽然不善言辞,但在行动上一直支持我,是一个可以依靠的男子汉。大女儿今年27岁,毕业后自修了舞蹈,考取了舞蹈教师资格,现在也成了我这里的志愿者,教农民工子女跳舞。小女儿说以后也要加入志愿者队伍,我们要把这份无私的爱传递下去。”
其实,这份爱不仅在王义华家庭中传递着,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复制着。每到双休日、寒暑假,都有三四个志愿者来到“儿童之家”,免费为这里的孩子们补课,有的已坚持了三四年。
这些年来,除了为农民工服务,王义华每年儿童节还为农民工子女举办一场儿童联欢晚会,每年春节前为农民工举办一场春节联欢晚会。每到过年时,王义华都会把没回老家的农民工朋友请到家里过年,叙乡情、庆佳节。
王义华说:“我觉得我获得的‘最美家庭’这个荣誉和很多小家庭的不一样,因为这是属于我们这个大家庭每一个人的荣誉,而这个大家庭也在不断地成长、壮大,随着爱的传递,这份荣誉的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大。”
对于自己的事业和未来,王义华说:“人来到这个世间,不要总想着获得了什么,而要想着为别人做了些什么。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也是一种福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