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19 15:59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9日 02版 | 查看:803次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你姓什么?结婚证上面要写。”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再一次问她。
她回答说:“我不跟地主姓,亲生父母也早就去世了。是共产党救了我,那我就姓苏吧,苏维埃的苏。”
于是,“苏惠珠”这个名字就定了下来。
6月17日,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原馆长陈端,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宁化“红色娘子军”创建人之一苏惠珠革命的一生。
苏惠珠1914年出生,6岁时被人从建宁卖到宁化县城巫姓人家的商店做婢女。当时,她叫巫珠女,无依无靠过着被压迫的生活。
1930年,工农红军来到宁化县。苏惠珠灰暗的人生有了颜色,她开始思考红军工作队给她讲的“革命”“妇女解放”是什么意思,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年,在工作队的教育培养下,苏惠珠参加革命工作,逐渐成长为宁化郊区妇女斗争的骨干。
在革命工作中,她看到整个宁化开始热烈起来。
红军到宁化以后,苏维埃政权随之建立,打土豪分田地,让“耕者有其田”。老百姓得到实惠后,一心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宁化男儿参军热情高涨。
巾帼不让须眉。红军来了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反对压迫和虐待妇女、反对买卖婚姻、反对蓄奴养婢……妇女开始为自己而斗争。
1932年春,苏惠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宁化南郊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年仅18岁的苏惠珠又担任了区委妇女部部长。同时,她在宁化南郊区组织了3个妇女赤卫连。
此后,苏惠珠带着妇女赤卫连的姐妹们,做布鞋、募菜、欢迎新兵入伍、慰问伤病员、洗衣服、办夜校、搞革命宣传、站岗放哨……工作很艰苦但也很充实。
油盐紧缺时,她们动员各家各户把煮好的菜用碗端给红军战士吃;部队开来了,她们就把战士们的衣服、被子分配到班、排洗干净。
1933年,苏惠珠和南郊区妇女连指导员江炎火,奉命代表宁化“红色娘子军”前往江西瑞金参加会议。在那里,她们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会议期间,她们还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参加会议回来后,为完成慰问红军的任务,宁化全县的“红色娘子军”们不怕苦不怕累,7天内就赶制了近两万双草鞋。苏惠珠带领姐妹们,承担了南郊区的部分任务。
最终,宁化“红色娘子军”们受到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的表扬。
好事成双。
1934年夏,苏惠珠个人得到了《红色中华》的表扬。因为,当时苏维埃政府开展借谷运动,宁化南郊区借谷困难较大,苏惠珠便动员大有商号老板的女儿连梅英回家,说服父亲借谷。连梅英不辱使命,说服了父亲,大有商号带头借谷4500斤。接着,苏惠珠又组织几百人的妇女运输队,肩挑、背驮将粮食运送到江西前线,有力地支援了红军作战。
此次受表扬不久,1934年8月,苏惠珠调任中共宁化县委妇女部长。
夏去秋来,宁化苏区的革命形势日益严峻,“扩红”、筹粮等任务又多又急又重,退到宁化的伤病员也越来越多。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开始长征,苏惠珠因怀孕行动不便,被党组织安排在一个山里人家隐蔽。
不幸的是,次年2月,苏惠珠被捕,在漳州壮烈牺牲。
“天上无云不落雨哟,地上无媒不成亲;没有红军难解放哟,妇女永远泪淋淋;感谢红军得解放哟,妇女翻身做主人。”这首苏区时期广大翻身妇女经常传唱的山歌,80多年后,回荡在宁化革命纪念馆。
(本报福建宁化6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王清彬 徐丹鹿 靳昊 孙晶晶)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