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3 08:00 |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08-07-23 14:24:00 | 查看:4282次
千古功臣张学良(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2000年6月4日是著名爱国将领、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华民族“千古功臣”的张学良先生百岁华诞。按照“百岁寿诞九九庆”的习惯,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将欢聚在夏威夷,为张学良这位20世纪的传奇老人举行百岁寿庆。
今年是建国50周年,五四运动80周年。也是东北大学建校76周年。在这样一个时候为我们的老校长祝贺百岁寿辰,其目的是要学习张学良老校长热爱国家、自觉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视为己任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为国家兴办教育的崇高精神,弘扬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进一步激发广大东北大学校友的爱国主义热情,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学良先生生于1901年6月4日,字汉卿,辽宁省海城县人。他自幼在家庭私塾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英文和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同时,他又广泛地接触了欧美文化。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上亲眼所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罪恶行径,张学良先生很早就萌发了反帝爱国的思想。早在1915年,他就立誓“为国家作事”,“本个人之良心,尽个人之能力,努力救中国”。正是从那时候起,张学良便以一个爱国者的形象步入中国社会,并为之矢志不渝。
1928年6月,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遭日本帝国主义的暗害。日本派特使借吊唁之机,行说服张学良搞东北独立的阴谋。张学良识破日本帝国主义的企图,坚决表示自己是中国人,必须坚持“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的立场。12月29日,张学良不顾日方的威逼和利诱,毅然通电全国,宣告东北易帜,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将东北分裂出中国版图的野心。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壮举。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经济侵略,他极力主张发展民族工业,制定了一整套发展东北地区工业、农业、能源、交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规划。先后修建自己的铁路,敢与日本人的南满铁路并驾齐驱;在葫芦岛新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码头,与日本人建的旅顺港码头相对抗,并亲自为葫芦岛码头剪彩;他还主持修建了飞机场,并亲自驾驶了我国航空史上的第一架民用客机,等等。张学良在东北经济建设上的重大举措,有力地扼制了日本的经济入侵。
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面对东北地区自古以来文化落后、人才奇缺的实际,张学良制定了庞大的教育发展计划,决定在东北各地建立100所新民小学,几十所同泽中学,并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调拨经费,大幅度增加教育开支。1929年辽宁教育经费增加到1635万元,是1928年的3倍。与此同时,张学良还捐出私产兴办学校。1929年11月,“汉卿捐助奉省中小学教育基金董事会”成立,他一次捐出其父留下的遗产500万银元。此外,由他捐资兴建的一批新民小学和同泽中学先后在东北各地成立。作为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捐资300余万银元用于扩建东北大学。据史料记载,张学良前后总计捐资超过1000万银元,居同时代私人捐资助学之首。
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为东北大学确定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成国家现代化”。张学良关于“国家现代化”的概念的提出,在我国近代史上是比较早的。为了培养建设人才,促成国家现代化,张校长锐意谋求学校的发展,他增加东北大学的办学经费;兴建大批教学楼馆和实验室派人从德国购入最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备;以高出其他学校教授几倍的工资聘请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如章士钊、罗文干、黄侃、梁漱溟、冯祖恂、梁思成、刘先洲、庄长恭、吴贯因等;礼聘著名教育学家指导办学;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孜孜向学。一时间,东北大学办学经费之丰厚,校园建筑之宏伟,日新月异,教学设施之先进,著名学者之多,远非国内其他大学所能比,创造了东北大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
1936年,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经过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全国人民一道抗战。但是,蒋介石却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立场,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于危难之中。张学良以民族利益为重,一方面为红军送去大量军需物资,一方面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为迫蒋抗日,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一举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导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对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扭转的枢纽”。周恩来总理称赞张学良先生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先生被蒋介石软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几十年来一直居住在台湾,直到1990年才恢复自由,1994年移居美国夏威夷。年近百岁的张学良将军,身体康泰,风采依然,这是我们东北大学学子的骄傲。
回首张学良将军百年生涯,从东北易帜到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特别是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些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无不闪烁爱国主义的光芒。
东北大学从成立之初就受到张学良校长的爱国思想影响。
早在1928年,张学良任校长不久,便请人设计了东北大学校徽。校徽为盾形。白山黑水作背景,象征着美丽富饶的东北。以盾形昭示东北大学肩负的保卫和建设祖国东北的神圣使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东北大学走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先后迁校北京、西安和四川三台。1937年张学良校长在西安新建校舍的奠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自‘九?一八’,惨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这谆谆的教诲和殷殷的重望,正是东北大学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召唤。
在北京身受流亡之苦的东大师生,在张校长的鼓励下,踊跃参加“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抗日募捐后援会”,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许多学生投笔从戎,回到家乡东北,走上武装抗日的战场。苗可秀等同学与日寇血战,为国捐躯。
1935年在北京爆发的“12.9”学生运动,东北大学不仅是运动的组织和领导成员,他们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更是运动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国民党政府认为“东北大学学生闹腾得最欢”,下令逮捕40多名东大学生。张学良得知后,救出了全部被捕的学生,给学生的爱国行动以有力支持。
1936年,流亡到西安的东北大学学生成立了“学生救国会”,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在以东大学生为主的西安学生纪念“12?9”运动一周年的大游行中。东大学生作为游行总指挥和主力军,带领游行队伍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向蒋介石住地进发。张学良为保护学生,制止流血事件,他驱车赶上游行队伍,对学生说:“我与你们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你们的要求,在一个星期内我一定用事实来回答”。三天之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东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对西安事变的发生起到促进的作用。
1938年,东北大学迁到四川三台,同学们继续以各种形式坚持抗日救亡斗争。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广大师生始终不忘张学良老校长爱校、爱国的教诲,一直高举爱国主义大旗至今。几十年来,老校长虽然身陷囹圄,远居海外,但是,他老人家的拳拳爱国之心一直没有改变,他的性格一直没有改变。1990年,有记者问他对当年西安事变的做法是否后悔,他毅然回答,我不后悔,如果是在今天,我仍然会这样做的,我虽然老了,但如果国家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会尽我的能力。几十年来,他也一直没有忘记东北大学,1992年,他为东北大学亲题校名,希望东大为国家“教育英才”。1993年以来,老校长先后五次接见东北大学代表团,关心东大发展。
作为张汉公挚友、阎宝航的后代,我本人也有幸在夏威夷几次拜见张学良老校长,我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校长现在身体仍然很健康。
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老校长张学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