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洒天山南北的天使(图)

发布时间:2019-06-10 21:47 | 来源:法制网 2013-02-27 14:44:43 | 查看:7402次

图为庄仕华(右)深入基层部队巡诊,向官兵讲解疾病防治常识。

  文/图法制日报通讯员 罗鑫 王国银

  法制日报记者 席锋宇

  庄仕华曾经被许多人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能坚持留在新疆?”

  或许他的一段话可以为这个问题做个简单的回答:“最初,我在新疆当兵待了三年,知道了两点:第一,新疆各族人民对我非常好,他们非常的朴实。第二,我知道了新疆处于祖国的边陲,那个时候缺医少药还是比较明显的。部队送我上了第四军医大学,我就想要回报。所以我就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坚持回到了新疆。”

  庄仕华,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扎根边疆倾情奉献了39年的共产党员。12万例手术无一失误、300多例疑难杂症手术全部成功、137个奖杯和功勋章,记录着庄仕华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从一名普通卫生员成长为一名将军医生,无论职务怎么升迁,岗位怎么变化,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岗位变追求不变

  2012年12月12日,总队医院肝胆外科中心气氛异常紧张,一群病人家属焦虑地在楼道内走来走去,比他们更焦虑的是肝胆外科的专家,他们在手术台上紧盯着显示心跳的显示屏,生怕它会变成一条长长的直线。

  主刀的庄仕华却异常镇定。5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庄仕华和医护人员先后化解了呼吸骤停、心脏停跳等险情,手术成功时,他脚上的布鞋已被汗水打湿。

  这名患者叫王强,他18岁因患摄入营养功能坏死等多种疾病,有专家曾诊断,他活不过30岁。由于肠道多次做手术,腹腔镜已无法手术,只能开刀把结石取出。但开刀必须注射麻药,他这种情况麻醉后最容易出现心脏猝停。

  收治还是不收治?12万例成功手术的记录来之不易,面对大家的顾虑,庄仕华郑重地告诫医护人员:“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作为军医,我们的阵地就是手术台,必须把治病救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为医生,我们就要用不熄的拼搏、全部的热情托起各族群众生命的希望。”

  1992年,庄仕华了解到,一项时间短、刀口小、费用低的腹腔镜下切除胆结石技术开始从国外引进。他立即建议引进这种新技术服务边疆人民,并主动请缨到北京学习。

  肝胆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相当高。大家常说“肝胆相照”。肝和胆是粘连在一起的,胆囊壁就像纸一样薄,手术中稍有偏差,就会伤及肝脏引起大出血,危及病人的生命。于是,庄仕华反复练习剥葡萄皮,基本掌握了腹腔镜下的手术要领。首例胆囊摘除手术成功后,坚定了他献身胆囊外科事业的志向。

  一个月后,庄仕华就用腹腔镜成功完成了新疆首例胆囊切除手术。接着,庄仕华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又在腹腔镜下探索出肝包虫内囊摘除、胃修补、胆总管探查等21种手术,有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8年12月,1岁零9个月的杨怡菲送到医院后,检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胆囊里有1.1公分大的石头。

  这么小的孩子竟然会得胆结石,医学检索这是第一例。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医生的第一要务,必须尽快手术。庄仕华连夜召集肝胆外科、小儿科、麻醉科的专家会诊,针对儿童术前麻醉等难题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又专门为孩子准备了一套手术器械,在做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手术只用了12分钟就取得了成功,再一次创造了此类手术国内首例纪录。

  在庄仕华的手术记录中,上有102岁的老人,下有1岁多的幼童。无论手术风险有多大,他总是一次次挑战医学极限,为绝望的患者托起生命的希望。

  担任院长后,不论工作多么繁重,他都坚持每天用3个多小时查房,用4至6个小时给病人做手术,平均每天要做近30例手术,从未间断。2009年6月8日,庄仕华连续做了28例手术后,突感身体不适,当最后一位哈萨克族病人塔斯肯别克被推出手术室时,他却因体力不支晕倒在手术室。这天,他共为49位患者做了手术,也是手术最多的一天。

  时代变情怀不变

  39年来,无论寒来暑往,山高路远,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外界观念怎么变化,庄仕华始终风雨无阻,用小小的手术台传递着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真情挚爱。

  2009年4月13日,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胆总管结石的艾滋病患者。手术刚一结束,庄仕华就给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约法三章:“这个病人比较特殊,他手术后的一些护理由我亲自操作,特别是倒引流袋、拆线等任何人都不得私自操作。”

  艾滋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就是体液传染,这个手术是开腹手术,接触患者体液机会越多,被传染危险系数越高,庄仕华不但为了病人的健康冒着风险给他做手术,还把潜在的传染危险留给自己。为了让病人尽快得到相关艾滋病治疗,在其手术恢复后,他积极为其联系了相关治疗医院,使他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一个病人,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家庭,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和谐。身为军医,我们绝不能纯粹考虑金钱利益,考虑个人的安危,更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难处。”这是庄仕华常常挂在嘴上的话。39年来,庄仕华没有收过病人一个红包,却收获了12608面锦旗。

  天山的路长又长,庄仕华爱民为民的情更长。与庄仕华共事30年的医院军人病区心理科主任冯晓芸对记者说,庄仕华的爱民为民不是一时的,1984年刚当外科医生时,工资才40多元,那时就经常看到庄仕华时不时的为贫困患者垫付几角钱、几块钱的挂号费、住院费。

  荣誉变坚守不变

  荣誉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生孜孜追求的辉煌,然而有人问39年来,庄仕华最看重的是哪块奖牌,哪个称誉?庄仕华却淡然地说:“最看重的是人民群众的口碑;最在意的是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2005年11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医疗行业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颁奖仪式正在举行,这个奖是医生最高的荣耀,但庄仕华为了救治病人毅然放弃领奖的宝贵机会。

  原来就在颁奖前几天,庄仕华收治了重病患者李修竹,她患重症心房全颤、心功能Ⅳ级全心衰患者。12月31日上午11时,庄仕华开始对李修竹进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李修竹急性左心衰发作,呼吸停止,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发作。庄仕华与手术人员有条不紊地按照预订方案实施紧急抢救,又是3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李修竹脱离了危险并最终康复出院。

  不慕荣誉辉煌,却赢得了人民群众口中的赞誉;不计利益得失,却收获了各族百姓心中沉甸甸的分量。39年来,庄仕华深知,作为一名党员和医生,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

  几年前,庄仕华巡诊路过沙湾县医院时,看到因医疗技术条件落后,农牧民治疗胆结石病要到6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他想,如果把医疗技术传授给这些偏远医院,不仅会提高他们医疗水平,更会为患者节省一大笔开支。

  为此,他4次专程到沙湾县医院现场传授胆结石病治疗技术,帮他们义务培养了3名腹腔镜专科医生。有人说,你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别人,不怕被抢了饭碗?庄仕华却说,我多培养一个医生,就多了一份为群众解除病痛的力量;多解除一个患者的病痛,就多增加一份兴疆富疆的力量。庄仕华常年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医疗扶贫,带领医院与新疆额敏县医院、喀什地区医院等21家医院开展医疗技术协作,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如今,沙湾县医院平均每年治愈600多名胆结石患者,县医院的年收入也比过去翻了两番。

  短评

  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楷模

  席锋宇

  庄仕华39年来扎根边疆,始终牢记党和人民军队宗旨,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作为人生信念,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作为人生追求,把献爱心、送温暖、做好事作为人生价值,把讲道德、守诚信、正医风作为人生准则,爱洒天山南北,倾注各族群众,被誉为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楷模。

  他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深刻诠释了当代军人的政治责任和价值追求,全面展示了武警官兵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时代风采。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立一名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他满腔热情地对待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人生宗旨。无论岗位如何改变,他始终坚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庄仕华用近四十年的边疆坚守告诉人们,这个时代的军人依然是最可爱的人,“雷锋”没有走,他还在我们身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