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30 22:22 | 来源:湖南日报 2017-02-16 08版 | 查看:1060次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者立足生活,艺术化地有机聚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外构成要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吸引、亲近、融合倾向或特征,是一种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产生亲近感、趋同感与和谐感的动力水平和能力,彰显出真理、人格、艺术、融合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所在,是高校精神文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要素。2016年12月7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可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和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过程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地位的发挥,离不开生活实践,离不开艺术化聚合主客观要素,也离不开信息时代的新媒体。为此,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在以下四个维度上下功夫:
教育主体维度上坚持双主体。教育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唤醒心灵人格。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两者也互为主体,在教学相长中共同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结构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属于主动表达亲和力的要素,两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与否、亲和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强弱。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师生为本,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作用,实现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标同构、思维同构、语境同构(心理、物理语境同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感同构,促使双方思想共鸣、情感亲近,心灵聚拢。
教育途径维度上立足生活化。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生活化可以克服“对人性的单维度理解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类文明在物性面的单维度发展的危机”,走出“主体性的黄昏”,生成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来源、依赖又生成、提升于生活世界。因此,高校应立足于以“人”为主体,以人们的实践为载体、轴心或生成机制的生活世界,形成“第一课堂生活情景模拟体验-日常生活实践强化体验-第二课堂生活实践聚焦体验-见习实习团体实践自我检验”的全程体验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教育方法维度上重视艺术化。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其主动表达亲和力要素和被动表达亲和力要素之间实现艺术性圆融,并运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方法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化呈现与表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方向与主题;创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艺术化教育形式,让师生成为艺术化思政教育的共同参与者,思想在参与中受到启迪,政治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教育载体维度上借助新媒体。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情商”,新媒体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中介和载体之一。新兴媒体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话语挑战,又提供了开放性、参与式的互动对话平台和途径。高校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全体教师聚合大数据的能力,适应学生求奇求异求趣从众等心理,借鉴教育学“同课异构”法,引导师生进入问题导向型的多维度话语形态,在师生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上形成同一主题引导下的师师、生生、师生间差异化的平等对话构型,从新时期师生接受偏好心理角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执笔人:周小李、彭小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