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14 16:58 | 来源:广东文明网 2018-05-08 | 查看:3485次
詹晓云是汕头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资历最老的“守墓人”。纪金娜 摄
在礐石风景区红澳山麓上,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苍松翠柏,有70多位革命先烈长眠于此。数十年来,有一群人默默无闻守卫着烈士的英魂,他们被称为“烈士守墓人”。
詹晓云是这群“烈士守墓人”当中的一员,从26岁开始,他就在这个平日人迹罕至、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了20年,默默守护着革命烈士的英魂。
奉献青春为烈士守墓
早上8时左右,詹晓云和往常一样按时来到山上,他手执扫帚清理广场前的落叶杂草,“沙沙沙”的扫地声打破了陵园的静谧。
在詹晓云的带领下,笔者参观了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占地150余亩的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于1959年动工兴建,1961完成首期工程。当年建成的建筑物有墓包、纪念广场和休息室。2015年11月,汕头市民政局对墓包前纪念广场地埕重新修缮,建成后总面积约4500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进行祭奠活动。
詹晓云说,自墓包建成后,汕头市民政局调查寻找多年湮没于各处义冢的革命烈士遗骸。目前,墓包内存放着各个时期为国捐躯的71位革命烈士的骨灰,陵园内还安葬着“革命母亲”李梨英等4位烈士。这些烈士多数为潮汕籍,在革命战争时期,他们与日军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战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保卫祖国,与自然灾害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而牺牲。如今,这里是瞻仰革命先烈、进行传统教育的场所。
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建成5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守墓人”接力值守在这里。目前,詹晓云是汕头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资历最老的“守墓人”,20多年来,他把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这项特殊的事业。
回忆起20年前,詹晓云说,当时每天早上7时,他就要从金新路的家里骑单车到广场轮渡码头,搭乘渡轮到礐石,将单车寄放于山底的龙泉洞旁,还得再爬约两千级阶梯,才能赶在9点半前抵达烈士陵园,开始一天的工作。
“现在革命烈士陵园所处的风景区修了路,方便多了,不像以前,到陵园只有一条泥路,如果下了雨,走路上来的时间要更长。”詹晓云说,“这里埋葬的都是为国家解放和建设事业付出生命的烈士,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
做革命精神的宣传员
“台风来了,不知道烈士陵园情况怎么样……”2016年,台风“海马”携大风大雨袭击汕头,詹晓云整夜无眠,心系革命烈士陵园。第二天一早,心急如焚的他赶上山查看灾后情况。
当时,和他一起上山的还有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杨绯。杨绯说,当时他们来到山下时,看到路两旁的树全部倒地,路面到处都是树枝树叶,每隔几十米就有大小不等的树倒在路中间。为了赶时间上山,詹晓云特地向礐石焰峰景区管理处借来摩托车和锯子,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到达目的地。
20年如一日,每天一大早,烈士纪念广场、墓包、烈士事迹展厅,再到李梨英、曾应之等烈士的墓,詹晓云都要一一走过。他一遍遍清理烈士墓旁的杂草,一次次修剪广场周边的绿化树枝,经常查阅资料或者通过前来扫墓的烈士家属了解烈士事迹,与同事们一起进一步完善烈士资料。
在他看来,烈属们已是熟悉的朋友,哪位烈属会在哪个时段来祭扫,他都熟记于心。“像孙建钧烈士的家属,都是固定在清明前的周末来祭扫。”詹晓云说,孙建钧在抗日战争中曾参加了平型关、大龙华、黄土岭和狼牙山战斗。在解放战争中他还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和隆化、吉山、密云等重要战斗,在战斗中他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多次负伤,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无奈因长期工作劳累,积劳成疾,他于1978年1月11日因病逝世,终年58岁。说起烈士事迹,詹晓云如数家珍。
“每次孙建钧烈属前来祭扫,都特别伤感。”詹晓云说,前些年孙建钧的妻子每年清明节都会来革命烈士陵园,每次都哭成泪人,现在由于年事已高,都是由她的儿子前来祭扫。作为“守墓人”,他认为,除了守好这片革命烈士陵园,更要做好革命历史的守护者、革命精神的宣传员。
近年来,随着陵园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2014年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以来,汕头党政军和社会各界公祭烈士活动都在此举行。每次举行祭扫活动,詹晓云有机会都会向祭扫者讲述各个时期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烈士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南方日报记者 王聪 通讯员 纪金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