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湘毅:火车站里的“科技尖兵” 在科技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图)

发布时间:2018-12-09 20:5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11月 | 查看:1133次

人物故事:

  曾湘毅,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南站信息技术科党支部书记、科长。他把工作当成爱好,把爱好融入工作中, 23年坚持钻研业务,先后自主或带领团队研发标准化车间管理系统、货检手持机系统等信息系统38个,其中4个获国家级奖项、17个获全路级奖项,在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柳州南站是全国20个路网性编组站之一,不仅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运输“心脏”,也是西南区域运输畅通的重要“神经”。这里,每天万余辆货物列车到达、编组、出发,最高日办理货物列车达17148辆;这里,40多个自动化信息系统高效运行,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和安全保障力。

  这些铁路技术的广泛运用,与柳州南站信息技术科党支部书记、科长曾湘毅密不可分。大学毕业23年,他一直沉醉于信息技术岗位,自主或带领团队研发了38个信息系统。

  面对快速更迭的信息技术,他学无止境;面对艰巨的任务挑战,他攻坚克难;面对五六倍工资的高薪诱惑,他不为所动……

  1995年,曾湘毅从西南交通大学自动化控制专业毕业,满心欢喜地来到柳州南站。可走进车站电算室那一刻,眼前的工作条件,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

  “8个人只有3台电脑,开发程序只能事先在草稿纸上写好,再轮流上机编程。”曾湘毅对23年前报到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电算室在柳州南站驼峰顶的一个小院内,办公设备老旧,进出还是乡村烂泥路。夜深人静时,他一个人待在单身宿舍,心里难免有些烦躁。

  有一次,师傅带他下现场调研时他听车号员抱怨:手工计算车辆编组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经常出错被考核。类似的问题,很多工种都一样。这次调研,深深刺痛了他的神经,一股责任感涌上心头。曾湘毅希望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改变现场作业。

  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曾湘毅满血复活。白天上班,他主动给师傅帮忙,不放过任何学习锻炼的机会;晚上回到宿舍,一头扎进计算机专业书海,很少出门。很快,他便悟出了一些门道,开始参与一些小型项目。

  1997年,铁道部准备在全路推行车站现车管理系统。虽然系统主框架已经设计完成,但一些细节内容需要各铁路局、站段自筹力量进行攻关。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曾湘毅主动请缨,接受系统开发任务。“当时一个老师傅调侃,这毛头小子胆子不小,上班不到两年就敢独自领课题?”提起当时的冲动,曾湘毅乐呵呵地说。

  他接下课题才发现,这项任务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铁路专业性很强,系统技术又很先进,我在学校根本没有学过,现场也没接触过。”曾湘毅说。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为了攻克这个难关,他硬着头皮向领导争取去北京交通大学参加两周专业培训班的机会,接着闭门自学了近1个月的时间。

  弄通技术原理后,他白天基本泡在现场,了解车站管理人员和实作人员的管理需要和使用习惯;晚上回到家,结合技术原理和现场需求继续琢磨,经常半夜醒来突发灵感,爬起来写代码;遇到不会的程序,他买来10余本专业书籍自学。为了攻克这个系统,他放弃了所有节假日的休息时间。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曾湘毅终于顺利完成铁路车站现车管理系统各个子项目的开发和完善。“这一年的钻研拼搏,让我学到了更多知识,专业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谈起车站现车管理系统开发那段经历,曾湘毅激动不已。

  技术上,曾湘毅快速走向成熟,在技术圈里开始小有名气。

  “2002年7月的一天,深圳一家知名网络企业通过同学找到我,想让我去他们公司做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并许诺了丰厚的待遇。”曾湘毅说,在当时对方给的工资至少是自己收入的五六倍。

  面对高薪诱惑,曾湘毅曾有过动摇。他说,当时同班来到铁路的30多个同学有一半都辞职经商了,陆续买了房、有了车,很让人羡慕。但想着铁路工作氛围很和谐、自己也已在柳州成家、车站领导对 自己也特别关心,最终还是选择留下。

  技术上的日渐成熟,极大增强了曾湘毅的自信。在铁路技术创新的路上,面对一个又一个急难课题,曾湘毅和他的团队总是迎难而上、一一化解。

  2011年4月,柳州南站发生一起错挂列尾事故,给全站列尾管理敲响安全警钟。经过深入分析,他发现列尾管理缺乏技术手段,存在管理粗放的问题。“信息技术科马上开展课题研究,尽快彻底解决问 题。”面对紧迫的任务,曾湘毅立即带领团队开展现场调研。他发现,全站有280个列尾,每年运用4万多次,平均每月都发生四五个未检测上线、电池电量不足、安全卡控失效等问题。

  如何利用科技信息手段,解决现场管理问题?项目组进行了反复讨论,决定开发列尾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条形码档案管理,以扫码方式解决问题。经过半年的攻关,系统正式建成。此后,列尾事故不 仅被杜绝,列尾管理小而广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每个项目结题时,都是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曾湘毅说,通过自己的奋斗解决现场的问题,就是工作的价值所在。

  2015年3月,柳州南站三级六场开通,车站步入现代化车站行列。由于三级六场建设中配置了大量新设备,必须解决新设备与旧系统技术脱节的问题,否则新设备无法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曾湘毅作为重大课题领头人,必须想在前、干在前。他决定组建“科技尖兵”项目攻关团队。他把信息技术科8名技术骨干团结在一起,开启攻坚模式。在团队多次头脑风暴后,大家形成一致意见:研 发新一代运输安全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既有车站运输安全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缺失和管理没有形成闭环的问题。

  在研发过程中,由于系统框架与车站原有系统不兼容,各种信息传递异常的问题频繁出现。为了打破技术瓶颈,曾湘毅团队整整两个星期泡在办公室,测试、试验数千次,修改程序无数遍。饿了就叫外卖,困了在沙发上眯一会儿。最终通过后台登录接口彻底解决了用户信息传递问题,有效解决了过去风险管控过程无痕迹、无统计、无提醒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在车站三级六场开通前,系统投入使 用,大伙终于松了一口气。

  除了项目开发,信息技术科还要负责处理日常系统故障。技术问题无论大小,曾湘毅绝不会有丝毫怠慢。

  2016年5月的一个周末,正准备陪孩子去公园游玩的曾湘毅突然接到科室小黄打来的求助电话。原来,车站运输系统出现了故障。接到电话后,曾湘毅抱起孩子就往车站赶。来到车站后,他全力排查故障,把孩子扔在一边。经过近4个小时的现场、机房、系统筛查后,他终于发现了故障点。等处理完回到办公室,他才发现孩子已经在沙发上睡着了。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曾湘毅感慨,信息技术领域,如果不坚持学习、不一直努力,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

  “历任车站领导都格外重视信息化开发投入,现在车站的安全治理模式已发生革命性变革。”柳州南站副站长李想自信满满地说。以前安全管理靠人盯人,再努力也无法杜绝小而广的问题;现在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全覆盖、闭环式管理,安全管理的底气足了。

  从车号识别、列尾管理、安全管理,到职工评价、班组台账、人力管理……凭借曾湘毅带领的研发团队建立起来的40多个涉及安全、运输以及综合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柳州南站构建起现代化综合管理体系。

  在未来两年,他和他的团队要完成SAM系统计划编制综合智能研究、调车计划标准化作业程序(SOP)电子看板系统、车站人力资源评价体系等7个课题攻关项目。

  “在生产数据运用、视频图片自动分析等人工智能方面,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曾湘毅说,按照技术先进的现代企业要求,车站信息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必须持续创新。

  目前,曾湘毅团队初步研发的调车计划标准化作业程序(SOP)电子看板系统目前已进入调试阶段。柳州南站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出的标准化车间建设要求,以现场作业标准化为核心,启动了系统的研发,通过把现场作业标准制作成可视化流程,重点解决了作业程序复杂、标准记不住、不会干的问题。

  曾湘毅说,这个系统充分考虑了现场作业的“痛点”,同时在设计系统架构等方面考虑了将来可拓展性,在下行车间试用成功后将进行全面开发,实现全岗位可视化标准作业指导。

  单位的支持、团队的协作、家人的理解,让曾湘毅的事业之路越走越宽。昔日的电算室已更名为信息技术科,他也从系统管理员成长为了科长、团队带头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多年里,曾湘毅先后自主或带领团队研发了车站职教管理信息系统、职工教育手持记录系统、运输效率分析系统等30多个系统,保证了运输“心脏”搏动有力,降低了职工的作业强度,节约了企业管理成本。

  企业管理和现场作业的需要,就是曾湘毅奋斗的动力。

来源:广西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