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顿:企业家坚持30多年如一日扶贫帮困(图)

发布时间:2018-12-08 15:4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11月 | 查看:1923次



人物故事:

  全国个协副会长、广东省桥胜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桥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坚持每年用40%的精力和10%的财力投入扶贫帮困和拥军优属工作,受惠群众遍及粤、桂、湘、赣、鄂、川、豫、蒙等八省区。其先进事迹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军民共建先进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光彩事业奖章”,并多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坚持三十多年如一日扶贫帮困不动摇、不停步

  陈桥顿出生在革命老区广东惠州市惠阳县(现仲恺区)沥林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改革开放后,他凭借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劳智慧,将一个小建筑工程队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集团公司,经营业务包括建筑工程、电子、五金制品等。陈桥顿富起来后,就想到为公益事业作贡献。他常说“一个人不要等到很富了才去做好事,只要有点能力就行,帮助人没那么难”。“我们这些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企业主,要带头扶贫帮困,支持公益事业”。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88年,他就出资将破旧的沥林镇敬老院修缮一新。他除了每年重大节日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外,还每人每月送上20元水果费(后来改为30元)。这个敬老院开始有60多个老人,最多时有80多人。几十年来,敬老院越办越好,老人个个衣食病无忧,健康长寿,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计划生育工作,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当记者到敬老院走访征求意见时,老人们都感激地异口同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感谢阿水(陈桥顿在家乡的小名)的大恩大德!”

  1988年起,陈桥顿连续三十多年出资举办家乡农民运动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村与村的文化体育比赛,引导农村广大青少年走上积极向上的文明之路。过去那些年青人打架斗殴、偷看黄色录像等不良风气没有了,使这里的村风民风有了根本好转,原来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

  陈桥顿很注重在扶贫助学上出大力、做奉献。上世纪九十年代和2000年,他出资数百万元,先后在家乡泮沥村和广西柳城县维修并新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解决了100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就近入学问题。为改善学习条件,激励师生搞好教学,陈桥顿夫人朱素芸又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为学校购买了400多套新桌椅,陈桥顿在泮沥小学设立了“桥胜奖教助学基金”,每年评比奖励两次。同时,他还给学校配备了摩托车、安装了程控电话,给每个老师每月发生活补助。陈桥顿还通过参加学校各种活动,鼓励师生奋发图强,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泮沥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全镇乃至全市的前茅。30多年来,陈桥顿还资助了100多名省内外失学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重返校园,帮助他们完成了中学或大学学业。目前,这些人大多数已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几十年来,陈桥顿始终把公益事业当作自己神圣的社会责任。他常说:“财富就像肥料,撒播出去才最有意义。”陈桥顿在广东甚至在惠州,并不是最富有的企业家,但他的“财富肥料论”的言行和思想,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爱思想和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他扶贫帮困不局限于广东本地,只要那里有需要,他都积极参与。2000年3月,广西凤山县遭受百年一遇的干旱,18000多人严重缺水。陈桥顿知道后,便和二儿子陈育林昼夜开车50多个小时,将25吨饮用水和慰问金送到灾区。10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陈桥顿第一时间带头并组织公司员工向灾区捐款捐物。1995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带领广东一批企业家到内蒙古考察扶贫,陈桥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全国特困县——固阳县,收购并兴办了一个面临倒闭停产的滋补饮料厂,解决了当地1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年为该县增加收入100多万元。20多年来,尺管饮料厂一直负债(400多万元)经营,但他却坚定一个信念:“亏了我一个,帮了一批人”,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扶贫帮困的感人故事。1996年,陈桥顿到固阳一个乡村考察饮料厂的北芪资源时,发现16岁的女孩闫小茹得了严重的淋巴结核病,而她父亲又患有脉管炎,家里已无法再拿钱治病。陈桥顿二话不说,当场给了闫小茹2000元,后来又给她家送去15000元钱,并帮她联系在包头医院做了手术,她爸的病也得到及时治疗。9年间,陈桥顿还多次到她家看望慰问。闫小茹蓬人便说:“是陈伯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陈伯伯救了我们这个家”。

  倡导建立和推广民营企业“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带动全市4000多户军烈属脱贫

  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开始,陈桥顿就重视做好拥军优属工作。他经常向公司员工灌输“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民营企业的今天”的理念,决心通过一系列工作,“让死去的人安心,给活着的人信心”。1996年,其公司就与驻惠州某教导大队和武警部队建立了军民共建对子。他们坚持每年“八一”、春节慰问部队,为部队订阅和赠送科技书籍3000多册,出资400多万元帮助部队解决了许多训练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同时,他还安排了20多名退伍军人和随军家属到公司就业。随着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陈桥顿经常请部队领导到公司上国防教育课,不断增强员工的国防观念;他也经常应部队邀请,给官兵讲改革开放政策给企业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在陈桥顿的带动下,惠州市有139个民营企业与驻军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

  在爱国拥军实践中,陈桥顿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要帮助广大军烈属实现脱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2004年初,他通过沥林镇政府向全镇民营企业主发出倡议,由镇民政办对全镇军烈属和优抚对象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号召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主自愿与军烈属结成“拥军优属联系户”,采取“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等形式,确保帮扶的军烈属脱贫致富。这项精准扶贫制度实行后,全镇29户军烈属当年全部与民营企业主建立了帮扶联系。后来,这一做法在惠州市得到全面推广,有3012个民营企业主与4000多户军烈属结成帮扶对子,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广东省和全国双拥办在惠州市召开了学习现场会。中央军委首长在一份军报内参上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陈桥顿和惠州市的经验做法。

  在开展“拥军优属联系户”活动中,陈桥顿将沥林镇困难最多的九户军烈属全部包下来。他与每个联系户都有一个小本子,有什么情况和要解决的问题,都记录在本子上。如有紧急情况,就直接打电话与他沟通联系。陈桥顿把自己当作军烈属联系户的亲生儿子,谁家经济有困难,他慷慨解囊;谁家房屋漏雨,他即刻带人去维修;谁家子女上学交不起学费,他热情相助。张新娣是镇里原东江纵队的遗孀,丈夫20多岁时牺牲在战场上。她一直守寡,身体患有白内障,种的蔬菜瓜果常被人偷。陈桥顿不但全部包下张新娣老人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用,而且蓬年过节都去看望慰问老人,这行动深深地教育感染了老人和当地干部群众。烈属张岩好唯一的儿子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不久丈夫也去世了,剩下她与女儿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陈桥顿与她建立联系户后,发现她家房屋破损严重,屋外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便组织公司工程队帮她维修和新建了300平米的楼房,并修好了门前的道路,安排她女儿在公司就业,使她家逐渐过上了好日子。有一天晚上,张岩好10多岁的外甥在外因车祸有生命危险,一家人束手无策,只好打电话向陈桥顿求救。陈桥顿刚从内蒙古扶贫回来未进家门,立即开车将小孩送到医院,并亲自找医生、调床位、交押金,忙里忙外,直到凌晨四点多,看到小孩度过危险期才返回家里。今年5月12日,88岁的张岩好因病去世,其女儿第一时间向陈桥顿报告后,他就以亲儿子的身份,全力以赴妥善处理了张岩好的后事,并负责了全部费用。此事,在当地产生了强烈反响。有人不理解问他:“这些军烈属与您非亲非故,您如此热情执着,图个啥!”陈桥顿严肃正经地回答:“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给活着的人信心。如果没人帮他们,九泉之下的烈士如何安心?今后谁愿意把子女送去当兵?又还有谁愿为国家安宁冲锋陷阵?”。

  听党话,跟党走,堪称“全国道德模范”

  改革开放以来,陈桥顿始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等方面,一直是率先垂范和学习榜样。

  几十年来,陈桥顿坚持依法管企业治企业,经常组织员工进行法制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大家的法纪观念和尊纪守法的自觉性。因此,该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从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的事情,一直是省市和国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纳税工作先进单位。陈桥顿虽然不是党员,但他从1994年起,集团公司就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和工会组织,并注重发挥党团支部和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及监督作用。他长期担任市、区人大代表,又是四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和常委,而且获得了许多社会荣誉,但他从没有利用这些职务和荣誉,去做一件以权谋私或违法经营的事情。他与驻粤部队各级机关和军民共建单位一直保持良好的军民关系,但他从没有利用这种关系做一笔生意、赚一分钱。相反,为了做好事,他宁可自己公司受损失,也不做违规违法的事情。2001年有一次,陈桥顿原本约好与一个台商谈一笔有200万元利润的生意,后因抢救一位从四川来惠州寻找亲人的军嫂胡玉玲而忙乎了两天,结果这个台商把这个项目让给了别的企业。有人见他为了做好事而丢了200万元的利润,说他太不划算了!他却说:“200万元没有了可以再赚回来,而有病情不及时治疗就会落下残疾,这可是一辈子的事哟!”

来源:广东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