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2 21:5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10月 | 查看:1037次
人物故事:
刘东亮,1966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工会主席。
执着,追求医者理想
1989年,刘东亮从郑州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漯河市中心医院从事心血管病救治工作。29年来,他为了患者的健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再苦再累,也从未抱怨过。
特别是他担任心内科主任以来,带领科室全体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使心内科从精神面貌、梯队建设、业务开展、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指标均位于河南省地市级医院前列。目前,他带领的漯河中心医院心内科是漯河市重点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是河南省首批“中国急性心急梗死救治项目合作研究单位”。
回首这29年,刘东亮也曾因身体和家庭的缘故,经常被人劝说换一个轻松点的岗位,可他始终没有动摇过。他说最想做的就是当一名医生,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要坚守在临床一线,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大爱,坚守医者仁心
“作为一名医生,要一切为病人着想。要用最便宜、最简单而且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为病人解决问题、治好病,给病人最大限度地减轻负担。” 他经常这样告诫身边医生。
刘东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看病时,他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检查到治疗,处处都为病人精打细算。如果是远道来的患者,他还会和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为患者节约食宿费用。他常说,“健康是指身心健康,在给患者看病时,一定不要忘记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争取经过治疗,让患者不但身体恢复健康,心理上也要恢复健康”。平时出门诊时,他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讲述,认真地分析,遇到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教会患者多种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因此,许多患者看完病后经常会说“不用吃药,跟刘医生聊几句天,就觉着病好多啦”
从医近30年来,他对患者是真情实意的付出,一位患者的父亲在写给医院的感谢信上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中心医院培养了这么好、这么负责任的医生。他尽职尽责的工作,使多少个家庭避免家破人亡”。为了尽快解决患者的痛苦,他有时一天二、三十台手术,甚至自己累病了,也仍然坚持,一天也不懈怠。他在工作日记中这样写道:“医生是一种以生命相托的职业,是值得我用一生的心血浇灌的事业。我之所以选择这项事业,是因为我想用我全部的技术和爱心去帮助那些热爱生命的人们。”
工作时不讲时间,不计报酬,他以这种坚韧的毅力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着。无论星期天、节假日,在他的时间表上,你永远看不到哪一天是他的休息日。心脏病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抢救时机稍纵即逝,为了能赢得抢救病人的时间,他经常带领医生们加班加点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遇到危重患者,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全天候应诊,也因此抢救了成百上千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在多年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刘东亮每年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400余例,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
求精,传承医者仁术
业务精,是许多同事对刘东亮工作水平和能力的评价,而他对自己说得更多的却是“要精益求精,要一丝不苟,要如履薄冰”。刘东亮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29年来,他是漯河市第一个把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应用到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第一个用尿激酶对急性心梗的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创立了漯河市第一个冠心病监护病房……
作为漯河市学科带头人,他更注重知识的更新,引技术、带项目,大胆应用于临床实践。1996年,他完成了漯河市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完成了全市第一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1997年,他完成了全市第一例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完成了全市第一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型术;2010年,他率先植入了全市第一例体内全自动心脏除颤仪;2013年,他开展了全市第一例房颤射频消融术;2015年,他植入了河南省第一例全身无限制抗核磁心脏永久起搏器;2016年8月,漯河市第一家胸疼中心成立,他建立了院前急救与导管室的无缝对接,为无数急性心梗病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为抢救节约了时间......
这一个个第一例的背后是刘东亮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然而,长期的拼命工作,他30多岁时头发几乎全白,视力也下降的厉害,可即使这样他也无怨无悔。刘东亮常常告诫身边同事:做临床一定要认真细心,医生多一分责任心,多一些坚持和努力,病人就会多一分希望。
从医29年来,刘东亮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得漯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2002年,他被评为漯河市青年岗位能手、漯河市第十届“十佳职工”,2006年,他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其带领的心血管内科被确定为河南省特色专科。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