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哈尔滨市民为长春病患者捐献“熊猫血”

发布时间:2018-09-29 10:26 | 来源:东北网 2009-03-28 16:20:13 | 查看:1177次

东北网3月28日讯 上天给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血型,爱心让他们用自己的血延续着更多人的生命。27日,为了让来哈就医的患有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的28岁女孩顺利进行骨髓移植,哈尔滨RH阴性血的献血者们再次挽起衣袖,伸出手臂,用热血为一个年轻生命护航……

  罕见血型患者要做骨髓移植,医院下紧急订单

  26日,省血液中心接到哈医大一院血库传来的一份紧急订单:一患者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备400毫升血。

  据了解,病患是长春市民,28岁,从小就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经常输血才能维持生命。现在每个月都要输400毫升的血。更要命的是,她的血型是被称为“熊猫血”的RH阴性B型血,几次都因为寻找不到合适的血源险些丧命。患者为了移植造血干细胞于23日住进医院。

  记者从哈医大一院了解到,由于患者的妹妹与其配型全部相合,将为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下周医生将为患者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但让人担心的是,病患是罕见的特殊血型,移植风险较大,为防止移植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必须准备好400毫升RH阴性血红细胞悬液和一个治疗量的RH阴性B型血的血小板(相当于全血800毫升)。

  为献血,“的哥”一天没有出车

  26日,省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到医院的紧急订单。他们立刻搜索出“哈尔滨稀有血型互助会”会员的联系方式。虽然医院只要求准备400毫升血,但为了确保移植备血的万无一失,血液中心招幕了两个献血者,希望他们各献400毫升血。同时希望另外一个血小板捐献者能献出一个治疗量的RH阴性B型血的血小板。

  26日下午,通运出租车公司的“的哥”刘少仁、装卸机械司机张连胜、市民盛海松先后接到献血通知。

  27日一早,血液中心还没开门,张连胜就等在那里。据了解,当天张连胜要值夜班,从晚上5点半一直工作到次日早8点,但他接到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就答应来献血。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就来献血,晚上值夜班能熬住吗?他说:“既然我是稀有血型,就应该随叫随到。需要我们这种血的人都是要救命的,每次来献血我都尽量往前赶,因为病人等着用呢!”

  “的哥”刘少仁身材瘦弱、身高1.70米,这次献血已经是他第四次献血了。他接到献血通知后,立刻答应了献血。27日一早,他将已经预约好的一个去机场的客人送到机场后,就一路赶到省血液中心献血。刘师傅说:“我们就像是稀有血型的‘机动队’,不论什么情况都是随叫随到。”据了解,刘师傅献完血就没再拉活,他说自己觉得犯困,为了安全就不出车了。一天下来大概要损失200多元。

  当天下午,市民盛海松为这个长春病患又献了一个治疗量的相当于800毫升全血的血小板。幸运的是,三位献血市民所献的血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全部检查合格。

  不论什么时候需要,稀有血型互助会成员都会排除困难,赶来献血

  据省血液中心主任王军介绍,每个“哈尔滨稀有血型互助会”的成员都曾救过素不相识者的命,他们像是一个个的急救血库,常常是一个求助电话,便在第一时间赶到献血现场。

  作为稀有血型者档案管理负责人——张春庆一提起这些无偿献血者,内心就非常感动,“他们的奉献精神太让人敬佩了。”据他介绍,此次献血的3位市民都是互助会成员,不论什么时候需要,他们都会排除困难,第一时间赶来献血。他们中有两个是去年为挽救患有侵袭性脑垂体瘤的俄罗斯妇女依列娜献血的志愿者。张连胜从2000年开始无偿献血,至今已经献血7600毫升。刘少仁从2007年开始无偿献血,至今已献血4次,共1600毫升。这些RH阴性血的无偿献血者,都知道自己是稀有的“熊猫血”,他们觉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加艰巨。

  张连胜和刘少仁对记者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们就会把无偿献血坚持到底,因为我们的血可以挽救生命。”

  王军主任介绍,哈尔滨稀有血型互助会的成员有约600人,4年来,被招募应急献血1700余人次,抢救了上千名生命垂危的患者,其中不乏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患者。

  “熊猫血”

  Rh阴性血型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很大,白种人中的比例较高,约占15%,在中国人群中,约占0.3%—0.5%。Rh阴性血型在我国属稀有血型,具有RH阴性血的人在我国汉族人口中仅占3‰,因而Rh阴性血也被称为“熊猫血”。

  哈尔滨稀有血型互助会成立于2001年,现在是全国会员最多,献血最多,救助危重病人最多的稀有血型互助会,同时也是国内最大“RH阴性血型流动血库”。为应对一旦发生的特殊血液需要,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已将筛选出的每名RH阴性血型者的资料汇编成《RH阴性者档案》,以备急需时查找献血者。(记者齐鸣张巍)(编辑:李建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