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黄龙:缘疆援疆圆疆 他让“红船精神”在大漠绽放光芒(图)

发布时间:2018-09-28 21:4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9月 | 查看:1201次

人物故事:

  朱黄龙,男,1969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海宁,现任海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嘉兴市第九批援疆干部。

  江南几度梅花发,雪照山城玉指寒。

  与其他市民醉心赏梅不同,海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朱黄龙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大年初七就在做返疆准备,忙碌着对接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考察组、起草汇报交流材料,内心时刻惦记着对口援助的沙雅县父老乡亲们。春节假期刚结束,他就匆忙挥别家人,怀着一颗使命担当的真诚初心,飞赴那片魂牵梦绕的遥远土地。

  不忘初心,这里就是我的家

  从江南水乡到大漠边疆,朱黄龙还记得初到沙雅的那天,从车窗向外望去,路边的田野上白茫茫一片,初以为是雪,直到当地向导告诉他:“这是盐碱。”

  原来,沙雅县所在的阿克苏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曾被称为“被绿色和生命遗忘的地方”。这里土质贫瘠,水土流失、盐碱化和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当地人这样形容盐碱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犁杖响,不见粮归仓”。经过多年与自然艰苦卓绝的持久战,才有了如今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6年12月,时年47岁的朱黄龙作为嘉兴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之一,肩负着红船旁援疆干部的使命和责任,志愿来到距离家乡五千多公里之遥的沙雅,也把“红船精神”带到沙雅。与其他25名援疆干部人才一样,他无暇顾及时差和环境带来的种种不适,心里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尽快熟悉新环境,抓紧投入到工作中。“来到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他说。

  为了克服人手紧张等困难,他一边身兼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人才开发与管理组组长,指挥部纪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沙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一边全力承担起了文字工作,凡是重要文件文稿亲自起草、其他信息宣传等文稿逐一修改核阅。

  一支笔,一杯水,一本8.1万字的《援疆工作手册》,他挑灯夜战逐一修改。一些制度规定不符合新一轮援疆形势需要重新修订。他建立和修订完善了涵盖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43项制度规定和违反规定的处理意见,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排查岗位廉政风险点62个并制定相应防控措施,以制度、纪律约束事、权、人,同时要求干部们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六不准四严禁”,严格执行外出报告、值班夜巡、晚点名、请销假制度……整个修订过程从2017年3月下旬开始,座谈、起草、修改、上会,直到7月份印制下发,他全程亲力亲为,这本新修订的《援疆工作手册》使各项工作细则、要求更细化和清晰。“遇到不知道处理的工作环节,或者工作程序上的,手册都明明白白写好了,这让我们的援疆工作更得心应手。”一名嘉兴籍的援疆干部评价道。

  与此同时,三年援疆工作思路、各类交流材料、会议纪要、考核办法……一系列文件在他笔下成为实实在在的理政思路,做到了善谋事、敢担事。“在沙雅的250多天里,31个双休64个晚上在加班……”回想起那些难忘的夜晚,朱黄龙依旧记忆犹新。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进驻一年多时间,朱黄龙所在办公室提出的“三讲三有三比”(讲政治、有情怀、比奉献,讲实干、有担当、比作为,讲团结、有纪律、比形象)、“两晒(赛)”(晒承诺晒举措赛创新赛成果)建议,作为工作推进的抓手,成为了第九批援疆工作的特色亮点。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个人也被推荐为省援疆指挥部“四比四创”活动(创新)先进个人。

  扎根沙雅,民族团结一家亲

  每一批援疆的队伍里,少不了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沙雅县条件艰苦,指挥部租住在一幢单元楼内,承担后勤职责的朱黄龙给广大干部人才当起了“生活大管家”。

  他为援疆干部人才建立了家属微信群,并与后方密切联系,关心关爱援疆干部人才家属,协调解决他们的父母就医、子女入托升学、在疆就学问题……他还牵头出台了谈心谈话、慰问解难、健康保障等人文关怀十项举措,努力为广大援疆干部营造出“家”的感觉。

  “虽然此前这些规定也在落实,但各地执行力度不一,他用以实打实的行动打消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真是干实事、会共事!”一位援疆教师说道。

  援疆讲坛、故事汇、集体生日……朱黄龙带来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却被他用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包过饺子拉过面,腌过萝卜烧过菜,乒乓单车健体魄,太极书画修身心,每月庆生乐融融,援疆生活情浓浓。”

  在与当地组工干部相互学习交流过程中,朱黄龙还十分积极地宣传嘉兴、海宁的党建和组织工作的理念方法、实践经验。在配合好嘉兴整体援疆项目建设的同时,他动员后方社会各界参与援疆——2017年7月,海宁·沙雅红船干部关爱资金捐赠仪式在沙雅县举行,海宁向沙雅县委组织部捐赠关爱资金10万元,通过“红船关爱”这个载体,用海宁人民的满腔热忱,为沙雅各族干部群众献爱心、解民忧;2017年11月,组织海宁的“激情轮滑·大爱无疆”公益助学活动走进沙雅县,让孩子们领略轮滑运动的魅力,并为当地捐赠了300套轮滑器材;同在2017年11月,通过文化走亲形式,海宁皮影戏展演系列活动为沙雅各族群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体验,传播了文化正能量……

  这一年,为在沙雅打造“红船”援疆品牌,朱黄龙牵头组织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与维族群众接亲走亲,与困难学生结对助学,与干部群众结交朋友,开展爱心捐助,送上面粉、砖茶、食用油以及学习用品、衣物和慰问金等,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朱黄龙的结对家庭是一对老夫妻,丈夫名叫克吉玛塔艾沙·库尔班。第一次上门走访情况的时候,朱黄龙就很留意这家人的生活状况。他了解到,这对老夫妻家庭条件不佳,几乎是家徒四壁,所住的房子也是向村里暂借的,而且两人年老多病,生活境遇十分困苦。

  怎么办?朱黄龙想起了在海宁的扶贫工作经验,要真正让这户家庭生活好起来,不仅要“输血”,还要让他们掌握“造血”的能力。在调研中,他发现沙雅县禽类养殖业发展形势不错,很多家庭靠养鸡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为此,在结对过程中,朱黄龙专门驱车几个小时,先为老夫妻送去了白面、大米和油等生活日用品,更想方设法买来50只鸡苗,送到老夫妻的家里,让他们尝试借助养鸡脱贫。

  “主要是想激发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树立起勤劳致富的理念,通过村里会养的人的帮带,掌握养殖技术,通过自己的双手力所能及增加收入。”朱黄龙的举动在村里一时传为佳话。

  不问得失,“弃”小家无怨无悔

  对于身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嘉兴援疆干部而言,他们大多已届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他们是骨干,在家里,他们则是顶梁柱。“我们援疆不算苦,其实最苦的是家属。”一位有过援疆经历的医生曾这样说道。

  去年5月13日,正在下乡调研途中的朱黄龙突然接到电话:母亲遭遇车祸,正在医院治疗,请尽快赶回浙江。而此前,他走遍了7个乡镇(场),23个村和14个县直单位,跑遍了历年援建项目,为的是尽快推进各个“红船援疆”项目,复杂的环境没有打乱他的计划,这个消息却让他措手不及。

  从沙雅到海宁,路上耗费的正常时间是14至15个小时,偏处阿克苏东南一隅的沙雅县,坐飞机要到乌鲁木齐和上海中转,颇为周折,而恶劣天气导致误机晚点十分常见。在他连夜买票赶回浙江的途中,恰巧遇到沙尘暴导致航班取消,屏幕上红色的“晚点”字样让他心急如焚。

  在机场,他一边与沙雅有关同志交接近期工作,一边通过电话不停询问母亲的情况,联系医生商定手术方案,并宽慰妻子让她不要担心。两天后,辗转几千公里的朱黄龙终于出现在了母亲的病床前,得知母亲双腿、右手多处粉碎性骨折,肋骨多处骨折,他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2小时40分钟的时差,是浙江与阿克苏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是对家中至亲的时刻牵挂,是对爱人子女的不舍歉疚,是对故土家乡的无限思念,这个距离是无法用简单的微信和视频连线能够轻易跨越的。

  援疆干部人才,最大的考验恐怕正是远离亲朋的这种相思之苦,消减那份寂寞。“我宁愿让自己更忙碌,因为工作上忙一点,思乡离愁就少一点”工作中雷厉风行的朱黄龙竞如此动情地说。铁汉柔情的背后,是甘于奉献的“红船精神”,是“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是勇挑重担的责任担当,是情系边疆的人间大爱。

  辞家万里今援疆,莫问得失慨而慷。不忘初心当励志,情倾沙雅作故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朱黄龙真诚地说,“我来自红船旁、扎根沙雅县,我愿奉献出我的一切力量,做那紧紧‘抱在一起’的粘合剂。”

来源:浙江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