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2-05 01:0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2-03 | 查看:1850次
一位已离开县委书记岗位18年的老同志,只因在任5年半的工作,被当地百姓永远牢记,18年后,两位村支书和一位退休教师用3年时间,自发地为他写出40万字的“大传”;他5年半的政治生活为该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该县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30年18个重点调研典型之一,是全国排名24的百强县……这个县是山东寿光,这位书记是王伯祥。 (据近日《齐鲁晚报》)
新闻详细报道了王伯祥当年带着寿光百姓拼发展的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读懂了这段历史,才能理解退休教师们为何会用3年时间为他写40万字的大传。一个官员已离任18年,可百姓不仅没有忘记他,还以民间立传这样隆重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成就一段官民交往佳话。
这段让人感到温暖的佳话,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另一则有关官员和百姓关系的新闻。湖南道县乡亲得知易光明被该省纪委双规后,于10月25日上午自发在各自家门前燃放鞭炮,有的还敲锣打鼓、耍狮子表示庆祝,还有群众打着“热烈庆祝道县历史上最腐败分子被双规”、“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等的横幅走上街道。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著名的诗句,传神地刻画出一个人在人民眼中心中的价值。对官员来说,他们的政治生命的辉煌或灭失,说到底要看老百姓的口碑。对他们最大的褒奖,莫过于回归淡泊的布衣生活时仍有人立传;而对他们最大的羞辱,莫过于被人当作“瘟神”一样送走。在位时的鲜花和掌声未必当得真,失去权力时民众的评价,以及浮华逝去的多年后历史的评价,那才是真的。
王伯祥与易光明的不同遭遇,不仅反映了两类官员(清官、能官与贪官、庸官)的差异,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代官员的差异。王伯祥是改革初期官员的典型,他不辞劳苦,一心想着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在艰苦创业中与官与民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而易光明则是后改革发展语境下的一个官员,经过多年改革虽然地方也有若干变化,可是,像易光明之类的官员与群众的距离却拉开了,矛盾尖锐到甚至敲锣打鼓送瘟神的地步。我的困惑是,物质匮乏、艰苦创业时能结成良好的官民关系,经济发展起来怎么却淡了,有的地方甚至形同水火?
敲锣打鼓送瘟神,易光明的个案有些极端,更多的现实是,公众对自己这座城市的官员越来越疏远和陌生了。应该说,一座城市的领导是有义务让市民记住自己的名字的——你的名字让市民记住了,留在市民的心中,说明你为他们干了实事,为城市做出了贡献,并非碌碌无为贻误发展时机或者瞎折腾摆下烂摊子的庸官。某个地方,曾经让学生背诵本地领导的名字,通过强迫想让他们记住,这是很可悲的。这种语境中,人们出现了逆反心理,以至于真的也弄得来常常被质疑。比如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河南登封一位收废品的农民,因与市委书记张学军几次偶遇感觉其很亲切,并认为他为本地做了不少实事,于是悄悄为其立了一块功德碑。新闻报道后激起舆论如潮般的质疑,都认为此举是作秀或者是官方授意。还有其他地方几起官员离任百姓送万民伞、百姓夹道相送,都被质疑是政府操纵造假。这让人不得不深感建树之难与毁坏之易。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离任18年后百姓仍为之立传,这样的新闻让人感慨万千。(曹林 中国青年报知名评论员)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