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房中的大爱人家

发布时间:2009-12-04 00:19 |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2009-11-27 | 查看:842次

   20多年来,义务修路52条,约63公里长,先后救助流浪者和残疾人100余人;6年多来,累计向困难群众舍菜3万余斤。这就是桐柏县城郊乡彭沟村周伦海一家——

  今冬的第一场大雪,让山区的寒冷猛增了几分。在桐柏县城郊乡彭沟村的一个半山腰上,一座土坯瓦房格外醒目。院子里,16个人穿着棉衣,正在享受着雪后初霁的暖意。屋子的主人是周伦海,这16名孤残人员就是被周伦海收留的。他们当中有2名盲人、5名聋哑人和9名智障人,无一能够生活自理。此时,周伦海一家正在厨房忙着准备午餐。

  修路:慈善梦想由此起航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桐柏县的大山中,周伦海和他的家人手拿铁锹、锄头或凿子,在山间默默地筑路。一年又一年,他们带着干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最早是父亲萌生了修路的想法,当时我们村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很多乡亲抱怨路难走。父亲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说人家愚公当年敢移山,咱们为啥就不能修条路?他老人家的提议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同。”周伦海回忆道。于是,1981年的春天,他们全家8口人用了40天时间,修起了彭沟村彭沟组那段长500余米、宽4米的土路。虽然是土路,可从那以后乡亲们不必翻大山外出了,村里土特产从此有了走出山村的通道!每当提及此事,乡亲们便心生感激之情。

  这条路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周家人决定修第二条路。当年冬天,他们又完成了大河镇夹山沟村的“筑路工程”。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们又修了第三条、第四条……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周家利用农闲时节在桐柏县16个乡镇义务修筑了52条道路,总长约63公里。

  “那时条件很艰苦,挖路基用铁锹和锄头,运送土石用架子车,夯实路基靠脚一步一步去踩。石头多的地段一天只能修两三米,土质松软的地方一天也才10多米。”周伦海说,他们一直坚持到“村村通”工程实施,才结束了修路的义务劳动。但闲不住的这家人又开始到处找“忙”帮,义务为乡亲们盖房、打井、做农活……

   助残:百名孤残从此有家

  周伦海的妻子代立菊介绍,收留孤残也是从父亲开始的。20多年来,他们先后收留了省内外100多名流浪者和残疾人,现在家里仍住着16人。

  代立菊说,在收留过的人中,有的帮他们联系上了家人,促其团圆;有的是没了亲人或是不愿回去,就留他们在这儿住下。目前这些人按性别、年龄分住在后院的三间瓦房里,周伦海一家则住在草房里。“我们自己苦点儿没关系,这些人已经很可怜了,在我这儿说啥也不能再让他们受委屈。”

  如何把这16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照顾好?代立菊说:“把他们真正当成亲人来照顾,每天小到穿衣、梳头,大到洗衣、喂饭,我们都耐心地去做。这么多年我们吃的是一锅饭,有好的也是先尽着他们用,就连傻子也知道我们对他好。我和伦海只希望他们在这里吃好、住好,把这儿当成家。”代立菊说到这些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舍菜:远近乡亲得恩惠

  一年四季,在桐柏县山城不少街头、敬老院门口、五保户家中,常会出现周伦海夫妇的身影。他们开着载满瓜果蔬菜的手扶拖拉机,把鲜菜鲜果无偿送到每个人的手中。

  周伦海一家耕种了30多亩地,其中2亩是瓜果蔬菜。粮食能满足20多人的口粮需求,而瓜果蔬菜则有剩余。“起初想着自家种的东西,吃不完就给困难户送一些。后来蔬菜越种越多,送出去的也自然多了起来。”代立菊说,她和周伦海每次都是带着千余斤的蔬菜出门,人们只要见到他俩拉菜出来,就自觉排成长队领菜了。2003年至今,他们送出的菜已有3万多斤。记者问到为什么不把这些菜卖出去贴补家用时,周伦海憨厚地笑了笑,他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愿意去做这些事情,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周伦海的邻居告诉记者:“都说只有富人才能做慈善,而这家人虽然清贫,但做的好事儿说也说不完。以他们的勤劳,早该过上小康生活了。但为了做好事,他们依然过着苦日子,甚至不惜变卖家产给孤残人员治病。周家人做的看起来是傻事,可是没人说他们傻,大家都打心眼儿里敬重他们。”面对褒奖,42岁的周伦海仍付之憨厚的一笑。他说现在的生活让他们一家人过得很充实、很开心,他们愿与需要帮助的人同甘共苦。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周伦海夫妇反复告诉记者,他们最喜欢这首歌。(作者:记者 曹国宏 通讯员 李京洋 杜福建)

(责任编辑:张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