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30 07:45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3版 2009-11-27 10:31:36 | 查看:1729次
江苏淮安一位卖豆饼老太捡到1700元现金,几经周折找到失主之后,让她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失主坚称丢的是8200元,所以坚决要求她返还另外的6500元。几天之后,老太与当时一位目击者一起收到法院传票——原来,失主将他俩一起告上了法庭。(11月26日《扬子晚报》)
江苏老太的新闻一出,就引来网友数万条跟帖。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就会如此强烈地触动我们的神经?为何我们变得这样敏感、如此急于表达?除了出于我们朴素的道德感,还因为这虽是“小事”却关乎扶危济困、拾金不昧的公序良俗。
原本以为,3年前搀扶摔倒老人而遭南京鼓楼区法院判赔的“彭宇案”只是个案;原本还以为,一个星期前南京市民扶起摔倒的孕妇,差点挨揍只是一场偶然的误会。但频现报端的好人被“反咬”事件,让我们越来越困惑,这些人到底怎么了?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误伤”一个好人,很可能会“重伤”一种普世意义上的善良,进而导致向善而不敢为善的困境。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我们连好事都不敢放手去做,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悲凉的情境。
处理这类案件,与其引经据典,倒不如叩问良心。网友纷纷表示,应该参考“疑罪从无”的原则,尽量让每一个有社会良知的好心人,都能得到善意的回报。毕竟,尽管在概率的意义上可能会有人因此脱责,但社会却会受益更多。因为,不管是危急之时第一时间将伤者送进医院,还是将捡到的钱财及时返还,主观上的善意都导致了客观上的损失最小化。
如何处理江苏老太的事?忽然想起一个民间故事。话说有个穷人捡到了十两银子,好心交给失主,却被反诬昧下了另外十两银子。官司打到了县官那里,县官对原告说,既然你丢的是二十两银子,他捡到的是十两银子,那说明这笔钱根本不是你的。随即宣判:十两银子归被告,拿回家奉养老母去吧。
这样的故事,闪耀着我们古老民族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和惩恶扬善的机智。如何给好人一个清白,还社会一股正气,请我们每一个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易艳刚)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拾金不昧反被诉 莫重蹈“彭宇案”覆辙”)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