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16 00:2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1-12 | 查看:1496次
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不能因为是革命老区,就搞特殊,非修一个像样的学校大门”
多年来,甘肃省希望小学的投放坚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的理念。除非捐方意愿,偏远山区总是优先进入他们的视野。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建成的486所希望小学中,70%分布在偏远山区,剩余的30%按照捐方意愿,建在了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
这个理念至少在1994年就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这一年,中央国家机关团委决定捐资10万元在甘肃建一所希望小学,项目选择了“革命圣地”宕昌县哈达铺。当地提出希望重修哈达铺小学大门的请求,却遭到了团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断然拒绝:“不能因为是革命老区,就搞特殊,非修一个像样的学校大门。”
最终,团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在连续跑了该县5个乡镇后,在周边没有学校的3个自然村附近选址建设了这所希望小学。
下乡是家常便饭,惊出一身冷汗的事时有发生,每个在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的人都能讲上一两件。2006年之前,他们开展工作还没有车辆代步,要经常要挤长途班车。需要捐助的希望小学,大多分布在西北偏僻的大山里,他们走的路有时甚至需要“临时开辟”。他们到达的乡村,有的是当地领导十几年从未踏入的。
有些惊险的事情,他们回想起来就会觉得后怕,常自嘲“出门三分险,常拿生命开玩笑”。
希望工程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清楚地记得:2000年,他陪同香港苗圃行动的捐方赴甘肃文县范坝、电坝等乡镇。就在他们到达的前一天,下了一场雨。道路湿滑难行,大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进路侧的万丈深渊。让他们感动的是,就是这样的路,还是30多岁的女乡长带乡亲们为他们的到来冒雨修的。
徒步1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后,看着眼前颤巍巍的木质两层旧楼,苗圃行动工作组工作人员当场拍板要在当地建设4所希望小学。
去年“5·12”大地震波及甘肃陇南地区。团甘肃省委书记王永前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在第一时间带着大批救灾物资和建设材料奔赴文县、康县等地,实地了解学校在震灾中的受损情况和学生复课情况。5月28日,团省委、省青基会修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在文县碧口小学落成。
对甘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节假日的工作。每逢“五一”、“十一”,包括平时的周末,他们常常要陪同远道而来的捐助方,实地考察项目,走访贫寒中亟待资助的学子。有同事开玩笑说,“我们的时间不属于自己,属于捐赠方。”
甘肃省东西狭长分布的86个县份中,甘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雷仰苓已经走了85个。唯一的一个空白点,是地处甘南高原的玛曲县。到那里去,对患有高血压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不过,这也她的一个心愿:“我希望自己能踏上那片高原。”
把每一分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走有特色的希望工程之路,程序化办事
“看见农村的孩子,看见破旧的校舍,心就特别软。”雷仰苓说。每每念及此,他们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要加紧的脚步。尽管并没有来自团省委和中国青基会分解的任务指标,他们自己给自己“加压”。
让她和她的同事颇有成就感的是,走进山村,那些希望工程的校舍,每每总是村子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地处欠发达地区,筹措资金难,如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希望工程之路?靠爱心、责任、奉献、创新的精神赢得捐方的信任,靠严格的内部管理、严格的财务制度保持希望工程的健康发展,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多年实践的“不二法门”。
从1991年甘肃省希望工程起步开始,不断创新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和丰富希望工程的工作领域,便成了他们不懈的追求。无论从以厂县挂钩为载体的“兰渭模式”,还是“1+1助学行动”,甘肃省希望工程创造的经验屡屡在全国叫响。从资助贫困学生到修建希望小学,再到培训希望工程学校老师,为希望工程学生送去图书和音乐设备,甘肃省希望工程紧紧围绕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这一使命,与甘肃的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没有外援,就没有甘肃的希望工程。”作为甘肃省希望工程的负责人,雷仰苓感触颇深:希望工程筹集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社会对贫困学生的爱心,凝聚着社会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也凝聚着社会对希望工程的信任,“要对捐方负责,对孩子们负责,对社会负责”。
2001年6月1日出台的《甘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管理使用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是甘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推进“程序化办事”的重要依据。团甘肃省委、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甘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在希望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把规范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严格把好资助项目管理关、特困生申报审核关和资金管理关这“三关”,“确保每一笔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实地参加考察了成县纸坊镇中国青年报社希望小学落成仪式后,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郭蓝燕对甘肃省希望工程工作之细致印象深刻:“每一笔捐款支出,都详细列成清单。经过这次实地考察,应该说他们所言不虚。”
播撒感动,收获感动——“要是想着得点儿什么私利,那你趁早离希望工程远一点儿”
甘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播撒感动,同样收获感动。希望工程的工作经历让甘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全体同仁感慨,“作为希望工程的一员,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希望工程,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净化。”
从1995年中专毕业分配到迭部县桑坝乡成为一名专职团干开始,王建国的人生从此与希望工程结缘。他的感受是,“干希望工程非常难,要凭着一片爱心才能坚守。要是想着得点儿什么私利,那你趁早离希望工程远一点儿。”
今年国庆节前夕,王建国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电话是一名曾经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藏族学生打来的。这名藏族学生骄傲地告诉他,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他将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
那一刻,王建国感到,“干希望工程,不苦。以苦为乐,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
团甘肃省委纪检组长兼秘书长仇颖琦至今珍藏着一个吉祥符,这个吉祥符是捐助希望工程的日本友人赠送的。当年媒体对甘肃希望工程的报道,纸质已经泛黄,她也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作为甘肃省希望工程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她对工作成绩与苦乐体悟轻描淡写,谈及更多的是责任。她说,“管理是希望工程的生命线。只有在希望工程的管理中长期坚持‘规定动作’,杜绝‘自选动作’,才能保证基金的安全高效,从而赢得社会各界和捐方的赞誉和信任。”
“地处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很薄弱,希望工程的实施,架起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农村的桥梁,不但为我们注入了援助资金,也带来了发达地区先进的理念。”仇颖琦说。 (记者 张鹏)
(责任编辑:郭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