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4 20:29 | 来源:经济参考网 2018-05-10 | 查看:1257次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兴旺,这是广大劳动者勤勤恳恳干出来的。时代在变,但奋斗底色不变。
正是一代代劳动者接续奋斗,铸就了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潮流的发展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80后女车工赵晶: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镗孔刀、螺纹刀、切槽刀……她能够熟练使用的刀具多达十几种;0.1毫米、0.01毫米、0.002毫米……她操作的数控车床,最大加工精度能达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十分之一;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兵器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她用自己奋斗的青春赢得了无数光环,但却依然低调谦虚。她是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数控车工赵晶。
仅2017年以来,赵晶带领大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就完成了近30项技术革新,革新后的生产工艺效率最高提升20倍。“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必须脚踏实地,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突破,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赵晶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师’称号对我而言是一个更高的起点,绝非是最后的终点。”(记者刘懿德)
孟祥飞:让“中国创新”镌刻在世界速度之巅
孟祥飞不到40岁,身材高瘦,脸上总是挂着阳光般的笑容。在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后,作为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又带领团队,踏上了研发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算“天河三号”的新征程。
“超级计算机是世界高端信息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也是体现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孟祥飞看来,在超算领域,必须不断超越。
面对用户量的激增及更新换代需求,我国开启了以“天河三号”为目标的超算新征程。新超算依然布局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孟祥飞为主创团队主力。提及“天河三号”,孟祥飞难掩兴奋。他说,它将成为国内自主化率最高的超级计算机。根据规划,其浮点计算处理能力将达10的18次方,是现在“天河一号”超算的200倍。令人振奋的是,在孟祥飞的带领下,一支会用、善用超算的团队已经培育出来。
“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孟祥飞说。(记者毛振华)
青年创业导师何涛:助300多人走上创业路
初见何涛时,他身着一件清爽的白衬衫。谁能想到,眼前这个书生模样的“80后”,竟已是年营业额近亿元的装饰企业老板。钟情创业的他,曾把柳传志、张瑞敏等成功创业者视为偶像。“创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没有捷径,唯有奋斗。”何涛说,即使路途艰难,但他依然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创业过的人都深知,一路上百转千回,成长之路若遇良师益友指点,必将少走弯路。从初出校门的毛头小子,到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江西允中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涛更是感受深刻。由此,他不忘初心,为数百名大学生搭建起“追梦之桥”。
近年来,何涛深入高校、企业、社区进行创业宣讲40多次,帮助指导80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共计300多人顺利走上创业道路,间接影响和带动了3000多名大学生关注创业。“我曾是创业路上的追梦人,更愿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助梦者,尽我所能去帮助、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们,不断地回报社会。”何涛说。(记者陈毓珊)
创业青年郑绍方:为山乡振兴添上互联网“翅膀”
大学毕业那年,“80后”青年郑绍方做了一个“逆行”的决定——同学们多选择在大城市工作,他的选择却是回到乡村。
“我是在湖北赤壁农村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有一天回到农村,做一个了解农村、热爱农业、能够用互联网科技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的新农人。”回忆起15年前的决定,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郑绍方说。
返乡创业,并非坦途。经历过公司被迫解散,也曾经长期背负债务,但他没有轻言放弃。他所创办的“赤壁热线”,逐渐成为鄂南地区浏览量最大的地方门户网站。
2013年6月,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花落赤壁市。以此为契机,郑绍方开始创办湖北绿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让农产品“触网”。
郑绍方告诉记者,公司已确定“两步走”的新规划——一方面,沉下心、脚踏实地,继续做好公共服务,打造公共品牌,重点打造特色产品打造爆款,不断完善产品供应链;另一方面,继续拓展销售渠道,大力提升销售份额,争取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记者梁建强)
设计师马聪:“整个世界都在期待我们!”
作为首位以个展形式登陆米兰三年展的中国设计艺术家,马聪一直很自信。
这位中国本土设计师曾囊括2016年度德国红点最佳设计奖、2017年度英国100%设计展“全场最美作品”,四度蝉联中国工美最高奖“百花奖”……但马聪说,最令他自信的还是东方美学本身的魅力——“整个世界都在期待我们!”
马聪认为,昔日的手工技艺融合了技术与思想才形成一个个艺术高峰,后来手与心的剥离,则让“技艺”变成了“技工”。“脱离了时代精神的传承只是廉价复制。我们做设计,不能只做传统文化的重复表达或者中国故事的方言表达。”
2015年,马聪发起“百工造物”创新非遗手工艺众创平台,吸引了全国60多位省级以上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加盟。每件产品从设计、研发到制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传统文化现在欠缺的是如何做好当代表达和国际表达。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为这个时代留下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作品。”马聪说。(记者蒋芳)
中交二航局总工程师张鸿:誓将天堑变通途
张鸿(左一)在湖北襄阳庞公大桥施工现场与技术人员探讨施工方案
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北盘江大桥……直接主持和指导的特大型桥梁建设达20多座,多项工艺创新助推中国桥梁刷新世界纪录,中交二航局总工程师张鸿用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创新突破的执着与信念,践行天堑变通途的建桥使命。
1998年,中交二航局开始涉足桥梁建设业务。担任副总工程师的张鸿此前一直从事码头工程设计施工,随之开始转行。1998年底开工的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是张鸿首次参与施工的大型桥梁。“当时我就定位为一个普通工长,从零开始补课。”从桥梁结构试验、计划安排、混凝土浇筑,每个施工环节,都活跃着张鸿的身影。2002年张鸿出任二航局总工程师。考验随即不期而遇。斜拉桥是大型桥梁的一种基础桥型。2003年动工的苏通大桥是世界上首座主跨超千米的斜拉桥,张鸿担任这个项目总工程师。历经5年,苏通大桥顺利通车,创造多个世界第一,并荣获世界桥梁领域多项创新大奖。
连接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视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制作安装,是项目最大挑战之一。“这么大的工程,我们一定要自己做。”在沉管隧道项目前期担任总工程师的张鸿,找到国内企业进行联合研发、攻关。在不断试验和摸索中,攻克沉管关键技术,全长5.6公里的沉管隧道最终全线贯通,滴水不漏。
2017年,张鸿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他说,国外有些工程师,一辈子能建两三座桥就很了不起,而国内工程师往往一座桥刚建完,马上赶往下一个项目,“中国建桥技术突飞猛进,得益于建桥队伍的不断突破进取,更需归功于祖国飞速发展搭建的广阔舞台”。
未来桥梁建设将会越来越突出机械化、功能化、智能化。张鸿说:“天堑变通途是桥梁建设者永远的使命,值得一生来热爱。” (记者李劲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