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3 19:3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6-03 05版 | 查看:590次
让期刊在学术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荆林波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也要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扎根中国大地、遵循学术研究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人文社科期刊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体系不断发展,但相关评价活动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须改进完善,从而构建科学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
目前,对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期刊评价理论建构不足。大数据环境下,学术交流的方式、途径与实效性已发生巨大变化。然而,期刊评价的理论基础一直没有变,其适用性越来越差。再如,定性评价方法有较大改进空间。现有的期刊评价方法基本上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为主。但在有的期刊评价中,仅对部分期刊实行专家定性评价,有的专家团队构成较为单一、评审专家数量较少。而且,即使专家对期刊进行了定性评价,其评价结果也往往是仅供参考。还如,体现期刊发展导向的评价指标较少。引导期刊注重自身发展的指标较少,难以引导期刊在提高选题组稿能力、提升编校业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针对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应有的放矢采取举措加以改进,当前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设置意识形态属性评价指标,科学设置其他评价指标。在现有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中,期刊的学术性得到充分强调,但期刊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却很少被提及,未明确设置意识形态属性的评价指标,未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文社科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为保证人文社科期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可明确设置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评价指标,如明确将“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列为评价指标,从而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把关能力。此外,其他评价指标的设置不仅要增加期刊开放获取情况、期刊网站信息化建设等针对新传播方式进行评价的指标,还要增加期刊审稿制度、编辑队伍水平等有利于期刊修炼内功、长期发展的评价指标。
坚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评价准则。评价机构应以公开、公平、公正为评价准则,通过将指标体系以及原始数据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可以考虑加强国家监督,将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提升到国家层面,由相应的行政机关实施监督。加强社会监督,接受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广大读者的直接监督。建立申诉制度,包括期刊的申诉制度和评价机构的申诉制度,保障评价客体与评价主体的正当权益。
完善专家评议方式。目前,在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中,定性评价方法以专家评议为主,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专家评议方式。应增加评价专家数量,调整评价专家结构,吸收学科专家、编辑专家、重点读者等各方面人员参与评价;重视专家评议结果,提高定性评价在评价活动中的影响权重。
加强评价人才队伍建设。将图书情报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吸引到评价队伍中来,建设分工合理、团结开放、富有创新精神的评价人才队伍。通过外出学习、内部交流等形式培养人才,提升评价人员的能力。构建让人才各展所长、发挥优势的平台,并强调团队的整体协同。
(作者为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