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成都工匠》 一座城市的匠心

发布时间:2018-06-01 20:13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5-31 24版 | 查看:953次

  甘  佩

  “工匠精神”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日渐成为一种共识。由成都市总工会和知了青年联袂打造的纪录片《了不起的成都工匠》,聚焦的就是成都产业工人的代表。

  48岁的刘时勇(见上图)是四川仪陇人,1988年来到成都,进入航空工业成飞,一干就是30年,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成长为首席技能专家、全国劳动模范。要将一架飞机组装成型,所用的零件成千上万,如何将它们铆装在一起,使机体最为稳固,是刘时勇时刻思考的问题。铆装的孔径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0.02毫米之内,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1/5,这肉眼都无法感知的差别,或许就能决定战斗机在实战中的成败。由于战斗机的机体很小,结构复杂、装备精良,留给人活动的空间非常狭窄。刘时勇常常趴着躺着,有时还要跪着进行工作。“0.02毫米的误差也是误差,误差不能无限地接近零,我就一秒都不能松懈。”这是刘时勇的匠心。

  刘时勇解决了几十个技术难点,发明了“刘氏铆装法”,使凹凸不平的连接件变得光滑;把原有框架整体拆除换上苗条的新框,为战斗机瘦身。这些看起来微乎其微的细节,在实际作战中意义非凡。

  在成都,像刘时勇一样的工匠还有很多。成都市总工会以产业先进性、人物故事典型性、工匠精神独特性以及互联网传播度等为维度,最终选定8个典型人物。从国家战略层面的航天、装备制造到地方经济技术发展层面的汽车、电子信息,再到川蜀特色文化层面的美食酱料,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数十年如一日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钻研和传承,凭着专注和坚守,突破一项又一项难题,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他们战斗在行业一线,不被大众熟知,忠于看似不起眼却无比重要的工作。本片致敬的就是这样不为人知的“匠心”。

  与常规纪录片不同,《了不起的成都工匠》是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微纪录片。不仅从大众视角来讲述人物的日常生活,更从专业角度去记录他们的工作日常。除了展现成都工匠的经历个性、成都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本片从解说词的撰写到配音的表述,都力图让匠心精神影响和渗透观众的日常生活。

  为配合现代传播快速化、碎片化,视频移动化的趋势,本片摒弃传统纪录片的厚和重,将节目时长设置在3—5分钟,内容不说教不负担,节奏张弛有度,镜头清新唯美,符合当今社会对故事性、无负担和高品质的审美需求,并用年轻态语系、符合年轻人语境的网络运营方式,与观众特别是年轻网友实现平等交流。

  近距离探索工匠的神秘世界,透过他们真实的故事,我们重新发现了成都的性格。他们生活在成都,奋斗在成都,他们对工作有着共同的态度,就是“精益求精”。他们的性格,也是这座城市性格的最好体现。他们渺小又伟大,他们的坚守造就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同样成就了他们。

  本片让更多观众重新读解成都。工业是成都经济的脊梁,工匠精神是“成都制造”的有力支撑。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期成都产业工人队伍,成都大举推进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成都工匠的背后,是一个城市对匠心的尊重和传承。

  (作者为《了不起的成都工匠》制片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