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频频反转 “吃瓜群众”不妨等等真相

发布时间:2018-05-24 08:4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5月24日 02 版 | 查看:548次

针对个体的道德争议,往往事实上失之毫厘,判断上就谬以千里,对错常常不那么容易分清。

  互联网上永远不缺热点。近日,北京地铁上一位老人因别人没让座而骂人的视频,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大家几乎是一边倒地指责:“倚老卖老的老人不值得让座。”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老人全程用英语开骂,并且要求对骂的另一方也使用英语,这让围观群众一脸蒙圈,也让视频具有了“病毒式传播”的潜质。

  但是,就在网友纷纷指责老人的时候,“剧情”反转了。一位自称怀孕9个月的孕妇在微博发声,为老人辩护,声称视频中“发飙”的老人是因为看到她挺着大肚子,所以主动站起来给她让座。但因为看到老人年龄太大,孕妇拒绝了他的好意。之后老人指责一女孩为什么不让座。接着,老人与一男士发生视频中的那段争执。

  原来老人不是自己抢座位,而是为了帮助孕妇,那么,网上的许多吐槽甚至恶毒辱骂,就有待商榷了。当然,也有网友表示不信,猜测这位孕妇是老人的亲戚,来帮老人洗白的。

  事到如今,真相到底怎样仍然不清楚,网友的态度也从一边倒,变成了众说纷纭的一地鸡毛。难怪有网友感叹:现在“吃瓜群众”也不好当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啊!互联网时代,类似“剧情反转”的案例已经太多了,网民们可能今天一边倒地怒骂某人,第二天又一边倒地去骂他的对手。“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凡是可以挑动公众情绪的事件,在网上的传播都特别迅速;而社交媒体的发达又赋予了每个人以发言权,表达观点从未如此便捷、快速。网络舆论就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难以平静。

  但是,“吃瓜群众”再迷茫,这些网络争议也不会真正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对新闻当事人来说,舆论却仿佛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敲打着他们,他们不得不被无数人举着放大镜审视,不得不面对铺天盖地的骂声,甚至有些时候,网络暴力还会衍生出现实的暴力,让他们无处可逃。何况,还有很多人骂完就走,根本不在乎真相,或者选择不相信澄清,连着澄清者一起骂。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群体的感情不但冲动、多变和急躁,而且易受暗示和轻信人言。而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流量越来越有着狂热的追求。作为一名互联网“吃瓜群众”,我们应该早已看惯了各种营销炒作,明白越是看上去“奇葩”的事件,越要等一等真相,否则很容易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特别是针对个体的道德争议,往往事实上失之毫厘,判断上就谬以千里,对错常常不那么容易分清。这个时候,又何必急着举起道德大棒,狠狠地打下去呢?等事实清楚了再下判断,不好吗?毕竟,谁也不想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当然,更应该受到谴责的还是那些断章取义的视频拍摄者和上传者,他们有的是不了解完整事实,只是看到了一点片段,觉得能吸引眼球,就迫不及待地拍下来,发到网上;有的是明知真相,也不惜掐头去尾地制造“奇葩”,以达到吸引关注的目的。无论如何,不征得他人同意拍摄视频的做法,本身就涉嫌侵犯他人权利,还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这就更可恨了。

  网络不是道德裁判所,很多孤立的事件,本来就有很多偶然性,只有放到具体的情境当中,才能理解其为什么发生。这些个体事件既不具有什么广泛影响,人们也不能从中得出什么普遍的经验教训。这样的问题放到公共舆论场中接受讨论,只是浪费公众宝贵的注意力而已。一个具有现代媒体素养的网民,应该知道哪些事情值得关注,哪些事情不值得关注。在这个媒体异常发达的时代,让我们都做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吧!

土土绒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