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的交响: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发布时间:2018-05-05 21:5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5-05 12版 | 查看:918次

  徐  鲁

  苍老的、蔚蓝色的海水底下,隐藏着多少大神秘?从遥远的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对海洋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与好奇,亲近、探寻和发现海洋的目光与渴望,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从中国远古时代留下的许多神话传说里,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四海龙王、精卫填海、哪吒闹海、八仙过海……古人甚至还这样想象着:在云雾缭绕的茫茫东海里,有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仙山上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那里还有无数的宝藏……

  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秦始皇就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所以,他在统一中国之后,两次派出“方士”徐福,率领多达三千人的庞大船队,到茫无际涯的大海上去寻找那三座仙山。徐福也因此成为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远航海洋的第一人。当然,徐福和他的船队根本就没有找到什么仙山,他们的去向也成了一个千古之谜。不过,徐福的航海行动在当时却是一次真正的“壮举”,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茫茫大海的强烈好奇与渴望探索的心愿。

  2018年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宣布了2017年我国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领域的十大成果:“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面对这些伟大和神奇的科技创新与重大建设成果,习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当中,“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就是今天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海洋探索的一项成果。

  原来,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上,海洋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和寻找藏在深海底下的“秘密宝藏”,他们还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名为“蓝鲸1号”的钻井平台用来探宝。在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海上,在无数个星月辉映的长夜里,在静谧、空阔的苍穹之下,“蓝鲸1号”就像一座坚固的孤岛,任凭飓风吹袭、浪涛拍打,“我自岿然不动”,从未熄灭它照彻黑夜的光芒。

  2017年5月18日这一天,从“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突然喷出一束耀眼的红色火焰,一下子照亮幽蓝、空茫的海面……

  “找到了!找到了!”

  “我们试采成功啦!”

  在场的科学家、科技人员和施工人员都激动地欢呼起来。这束红色火焰的升起,意味着我国的可燃冰试采成功!

  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像冰糖形状的结晶物质,广泛分布在地球上的每一片海洋领域,有的也隐藏在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下面。科学家们称这些珍贵的可燃冰是“人类未来的能源”,它们在未来可以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石油、煤炭等传统资源不仅会变得越来越稀少,而且其燃烧还会污染地球环境。但是,有了可燃冰,就有了一种既方便又清洁、对环境保护更有利的新型能源。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蓝鲸1号”上的红色火焰越升越高。可燃冰的探寻和试采成功,不仅实现中国科技工作者从一百米浅海到一千三百米深海“寻宝”的跨越,也向世界亮出可燃冰开采的“中国方案”,揭开人类在深海底下开采新能源的崭新篇章。

  大海上升起的红色火焰,就像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有的科学家激动地说:“这是我们中国人在大海上演奏的一曲冰与火的交响!”科学家们还有另一个说法:可燃冰的开采,有如“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豆腐那么软那么嫩,怎么在上面打铁呢?金刚钻那么坚硬那么粗,怎么用它绣花呢?这是在“蓝鲸1号”上工作的科学家和施工人员对他们试采可燃冰工作的形象比喻。

  根据科学家们初步预测,我国的海域是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区,全国的资源储存量相当于一千亿吨油当量。同时,开采可燃冰也是一项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能源开采技术,目前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等开采技术发达的国家,也未能攻克这个难题,所以人们又把这个领域形象地喻为“无人区”。

  要在深不可测、冰冷的海水底下,找到那些秘密的宝藏,然后让它们升到海面、喷出红色火焰来,这不仅需要大海捞针一样的胆大心细和小心翼翼,更需要特别的耐心和锲而不舍的坚定毅力。因为谁也无法看见,那些秘密的宝藏在什么地方,谁也不能完全断定,我们离那些宝藏有多远。

  一位负责钻探的科学家告诉我说:“可燃冰开采最大的难点,就是你根本不知道难点在哪里。因为在钻井试采中,随时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比方说,由于可燃冰属于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中既不能形成二次水合物,又要在钻井过程中抑制其分解。所以,首次面对深海的这些风险,大伙儿自始至终都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你想想看,在豆腐上打铁,稍微不小心,铁没有打成,一瞬间把成块的豆腐打成一摊‘豆腐渣’,该怎么办嘛!”

  还不仅如此。在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海上,白天看上去风平浪静的海水下面,其实隐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

  2017年6月的一天,“蓝鲸1号”钻井平台就突然遭遇一次高达十三级的飓风袭击。一阵阵风暴掀起滔天海浪,就像一位力大无比的暴怒的“巨人”,把原本平稳的平台吹打得摇摇晃晃,好像一瞬间就能将平台掀翻一样。井口会不会被毁坏?大家是迅速撤离还是依然坚守?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的科学家和工人们临危不惧,像钢铁战士一样,迎着风浪,咬紧牙关,牢牢地坚守在钻井台上,最终战胜了风暴,看见了曙光。

  “你们当时就没有想过,万一钻井平台真的被掀翻了……”我惴惴地问道。

  “那还用说?当时每个人的心里肯定都有最坏的心理准备,可是,我们每个人心里也都装着一句话:我们的双脚是踏在祖国蔚蓝色的国土上……”一位年轻的技术员说。“正是这样,一想到‘祖国’二字,就任何惧怕心理都不存在了,我们坚守在那里,想到的就是与祖国同在嘛!”有人笑着附和道。

  是啊,与祖国同在——还有什么力量能够撼动他们坚如磐石的意志,还有什么风暴能够摧毁他们钢铁般的信念?

  在“蓝鲸1号”上工作的科学家这样预测和畅想:到2030年,我们国家可望实现可燃冰“产业化”。也就是说,到那时候,我们在冬天里供暖、烧水、做饭所使用的燃气,还有一些工厂、机关、医院、学校所使用的燃气,都将是干净清洁和方便输送的可燃冰,它们将从遥远的大海上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各地,美丽的“冰与火的交响”将会轻轻飘送到千家万户。

  苍老的、蔚蓝色的海洋,给我们准备好无尽的宝藏。五十多年前,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他的词章中豪迈地畅想过中国人民的创造伟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五十多年后,中国载人航天飞机、“慧眼”卫星等,都已飞上太空;“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可燃冰试采等,也已深入到深海。浪漫的畅想正在一个一个变为现实,我们正全速奔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冰与火的交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