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三次“群面”(就业故事)

发布时间:2018-05-04 08:3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02日 13版 | 查看:652次

小 冰

时光飞逝,转眼我已大四。求职简历上,密密麻麻写着我大学期间各种经历——实习、实践、科研、荣誉;而心里,却感叹自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似乎没有哪方面的“金刚钻”。无论如何,焦虑先搁一边,找工作,走起!

  我在网上看各种招聘信息,也关注了几个微信公众号,打算先投投简历再说。我申请了一些互联网、教育和媒体公司:互联网行业如日中天,“知识经济”也是当前的潮流,新媒体也在蓬勃发展。我是文科生,申请时就选择了运营、策划、公关等岗位。然后,就静静等待。

  大约1个月的时间,陆续收到了许多公司通知简历通过、准备笔试的消息。我整理好笔试的日程,又浏览了网友写的笔试经验,提前做了点功课——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我在北京上学,但希望到广州工作,因此所有笔试都是网上进行的。考题有难有易,发挥有好有坏,总之,见招拆招。

  大约半个月后,我收到了寥寥几个面试通知。我一面开始学习网上的“面试经验”,一面盘算着:自己的笔试成功率实在是不高,还得继续投简历啊!这段时间,我的心态很不稳定,焦虑的感觉越来越强。

  我想休整一下。我去见了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她跟我讲了她年轻时的一些“辛酸”往事,用以证明: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现在还是很好地生活着。她激励我,要做个敢想敢拼、独立坚强的女性。听过之后,我心情好了很多。收拾好心态,立刻再出发。我买了去广州的车票,拿了几件衣服和一沓简历,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求职之旅——因为我向那些公司表示,我要亲自到公司,进行现场面试。

  到了“战场”,我像打通关游戏一样,一场接一场地拼。起初,最令我害怕的就是群面:一群面试者在一个房间内完成指定任务,面试官通过观察大家的表现,选择一两个人晋级。

  我一共经历了3场群面:第一次群面,是在一家电商公司,面试内容是9个人一起完成一个策划方案,大家共同讨论,轮流发言。我的发言质量还不错,但还是没能晋级。我安慰自己:这种面试方式本来就有很多不确定性,权当练习了吧。

  第二次群面,简直是一场“车祸现场”:几个人都想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大家全程抢着发言,讨论的结果自然很混乱,最终整个组都没人晋级。

  所幸,第三次群面就顺畅多了。那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我竟被组员推选,代表小组进行总结发言。这次,我终于体会到了成功晋级的滋味——味道好极啦!

  单独面试,我去了5家,流程都是先由人事部门面试,晋级后再由部门主管或大领导面试。我的表达能力还是过关的,总能条分缕析地说出个“一二三”来,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公司的深入了解和对这份工作的向往。基本上,每次都能得到面试官的认可。我杀入了其中3家的终极面试,另外两家,是因为人事部门推荐我去其他的部门或岗位,而我并不想更换意愿。他们认为,文案工作更能发挥我作为文科生的特长,不过,我想做挑战性更强、发展空间更大的工作。

  到了终极面试,领导们首先会问几个与前几轮差不多的问题,然后会进一步考察求职者的素质。对于应届生来说,重点还是考察“软素质”,大多是开放性的问题,不会直接把人难倒,但要回答得精彩,还是要费些心思的。我到了那种环境中,大脑兴奋,运转飞快,最后我也很幸运地拿下了满意的岗位。

  我自己一个人庆祝了一番,然后打电话告诉了家人。在他们眼里,我是个优秀的名校生,仿佛公司都要主动来拉拢我这个“人才”,殊不知,一切是这么复杂。无论如何,我此时的心情,真像是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妥妥的。妈妈下班后,还发了一条信息:“很辛苦吧,回学校好好歇歇吧。”我的眼眶竟有些湿润。其实一直以来,根本没时间想自己辛苦不辛苦的事,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感到很劳累。就这样,欣喜、感动与疲惫交织的心情,伴随我回到了北京。临近毕业,我也终于可以摆脱焦虑,好好地享受剩下的校园时光了。

  (作者为清华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