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9 12:13 | 来源:人民网 2018-03-28 12:27 | 查看:1138次
【文艺星青年按】时值春季,莺飞草长,百年美院,恰似芳华。历经百年风雨,穿越世纪彩虹,中国最早的国立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迎来百年华诞。
央美百年 - 世纪韶华尽收眼底
中央美术学院4月将开启庆祝建校百年的系列活动,其中的这两个展览绝对不容错过。
“悲鸿生命” - 艺术的凝聚与展现
在一系列的校庆活动,最受大众瞩目的是3月16日至4月22日的“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
此次大展首次全面呈现徐悲鸿的艺术成就与学术探索。根据徐悲鸿在艺术方面的历史性贡献,大展分为6个版块:民生关切—油画篇,家国情怀—国画篇,致广尽精—素描篇,儒雅沉雄—书法篇,终生为师—教育篇,典守精粹—藏画篇。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名称“悲鸿生命”四字缘自徐悲鸿所藏《八十七神仙卷》的题跋。如今,当我们总览徐悲鸿毕生的艺术创造、追思和学习他的光辉业绩时,可以说其艺术本身凝聚和展现的就是“悲鸿生命”。
世纪回眸 - 百年央美作品大赏
“与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精品展”也已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精选了央美百年发展史当中各时期由央美师生创作的代表作品140余件。
在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看来,中央美院的历史正是由无数个故事和无数先生的人生组合而成,他们是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齐白石、徐悲鸿、闻一多、罗工柳、彦涵、董希文、李可染等,而这次展出的作品正是这些艺术人生的最佳诠释。
“央美设计” - 这三样作品最深入人心
中央美术学院的百年历史中,名家辈出,优秀作品也如浩瀚星海不胜枚举。在众多的作品中,这三项“央美设计”,不但是中央美院当时最高水平的呈现,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共和国记忆,深入人心。
油画巨作 - 《开国大典》
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油画《开国大典》。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开国大典》。同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顶峰,让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画。
《开国大典》
1952年,中央美院教授董希文接受了绘制《开国大典》的任务,但他并没有立刻作画,而是先进行充分的构思——随时思考着怎么构图,一有机会就向同行或当时的艺术界人士征求意见。
董希文
董希文在开始作画后搬到一间窄小的房间,将其作为临时画室。面对巨幅画布,后退的空间仅有三四米,以至于作画后背时常紧贴墙壁。由于无法看到画面的整体效果,画家只能凭借经验和直觉来创作。经过两个月废寝忘食的工作后,一张高233厘米、长400厘米的巨作终于完成。
永恒的记忆 - 人民英雄纪念碑
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每一个来北京的游客的必游之地。雄伟的纪念碑下的大型浮雕,生动而有力地勾画出我国近百年来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
浮雕的其中一个场景,是渡江战役。画稿主要由中央美院教授彦涵设计:“稿子画了三遍,最初是10块基本浮雕的方案,后来又改为8块,重新构图,又画第二遍,有的稿子不能很好地表达题材的意思,又画第三遍。”
在浮雕的画稿完成之后,刘开渠等9位雕塑家在1953年10月至12月初到山西、河北、甘肃、河南、山东等地考察了大量的古代雕塑,为纪念碑的雕刻积累了大量素材。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胜利渡长江
当时参加浮雕创作的中央美院毕业生李祯祥回忆:“经过对古今中外许多浮雕进行的分析研究,确定现在的风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适当,场面宏伟、生动活泼,表现内容深刻,与广场建筑不仅在色彩上,而且在比例上、体量上均比较协调。”
方寸纳中华 - 人民币设计
在中央美院众多设计作品中,最接近群众的,自然是人民币图案设计。中央美院与人民币设计工作的缘分始于第二套人民币,当时由中央美院教师周令钊负责总体设计。
周令钊首先考虑在设计上突出民族特色。在设计装饰纹样时,周令钊从临摹到的十几个速写本的图案中筛选出了一些较为满意的素材。该套人民币共有11种面额,周令钊把每一种面额都画成与真钞同样大小的效果图。当设计完工时,三十几岁的他就戴上了老花镜。
第二套人民币 贰圆券与叁圆券
第三套人民币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设计成员除周令钊外,增加了中央美院教师侯一民。在创作2角券上的武汉长江大桥时,周令钊整整画了一天;1元券上的拖拉机,侯一民画了两天才满意……票面上众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都是设计者深入生活和艰苦创作的成果。
在此套人民币中,5元券上的炼钢工人形象让人印象最为深刻,这来源于侯一民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他去过很多钢铁厂,“我记得在画高炉工人那个动作时,脑子里就想起他们脖子上的毛巾。”
第三套人民币五圆券的图案
改革开放后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仍由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者组成专家组,并有相关领域专家参与。
从1角券到10元券,正面主图均为当时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各民族以及象征台湾的高山族人物头像。为了设计各种民族形象和装饰纹样,从1980年开始,设计者们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深入川、滇、黔、桂、蒙等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素材收集。
第四套人民币一角图案 高山族(左)和满族(右)
历史溯源 - 百年央美校史掠影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可以追溯至1918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1923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设中国画、西洋画、图案三系。
1927年,北京九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国立北京艺专改名为京师大学校美术专门部。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京师大学校改为国立北平大学,艺专改名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
1938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学校南迁,北平与杭州的两所国立艺专合并,定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北平沦陷后,艺专留守部分几经迁址,暂时在东总布胡同稳定下来,艺专改称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1949年11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的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立美术学院,毛泽东主席题写院名。
1950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网文化频道官方微信号“文艺星青年” (wenyixinqingnian)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