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名专著 代发论文 “青椒”职称评定乱象(图)

发布时间:2018-03-26 21:3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3月26日 09 版 | 查看:864次



  围绕着图书专著的“挂名”,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到代购代销,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视觉中国供图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青椒”(青年教师)评职称如同翻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于评职称难成了不少高校“青椒”的心中之痛。

  为更快翻到山那边以升职加薪,有人不惜铤而走险抄起了小道,花钱挂名专著、代发论文等,滋生出种种乱象。这其中究竟有何猫儿腻?折射出哪些评职称中的痛点?又该如何对症下药?

  开学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以“青椒”之名去探究了其中的“套路”,并采访了部分“青椒”、相关专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挂名专著,代发论文 “评职称”中的“套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某购物网站上搜“专著挂名”,便蹦出约10家相关网店。

  点进一家,咨询客服,“能专著挂名吗?”

  “您是评职称用吗?”客服几乎秒回。

  客服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来这里咨询、交易的人“基本上都是评职称”,代出独立著作至少需要2.1万元,合著则一般每人约1万元,找齐需挂名的作者后便可签订合同、付定金、安排出版、支付尾款。

  其中,书的内容则由“专业人士”代写。客服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解释:这是因为有的老师没时间写,“有的老师有书稿也没用,自己联系不了社里,需要专门的图书公司去向社里报题……有的书稿质量不行,反而会增加成本。”

  另一家网店则直截了当告诉记者,专著的内容由“出版社编辑写”,而且会根据挂名作者的研究方向去写书稿,“书中每个作者负责部分章节内容,该部分章节的内容会和您的研究方向一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继续以高校教师的角色向客服咨询如何出合著,客服则给记者抛出3本专业教材的名称、出版社信息,供记者选择,并向记者保证,“能接就肯定能出版”,需先确定书籍名称、字数、出版社、出版时间等信息,再签订合同,付全款一半,安排出版,新闻出版总署查图书在版编目cip(仅独著作者或者合著主编可查到),付尾款。其中一主编,10万字,9500元;二主编,8万字,8500元;三主编,8万字,7500元;副主编,3万字,2000元;参编,只挂名,不参与编撰,1000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该网店不仅能挂名出专著,还号称“可在某大核心期刊代发论文”。刊发的前提则是老师所在单位须是“二本单位及以上,有基金”,代写代发需1.7万元,3500元版面费则自理。

  该店自称是“七年老店”,网店页面显示,“图书挂名”这一产品月销5215笔,“论文发表”月销11650笔,粉丝1.1万人。

  重科研,轻教学 乱象中的职称之争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去年印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第十五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申报教师一旦被发现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处理。因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通过评审聘任的教师,撤销其评审聘任结果。

  然而仍有人铤而走险,这在福建省某公立高校讲师高护(化名)看来,不足为奇,“期刊的版面就只有这些,但要发论文的人那么多,不托人找关系很难发出来。所以有些人干脆找人代写代发也不奇怪了。”

  近来,高护为托关系找期刊发论文已花费近万元,因为要评副教授至少需要3篇一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其中一篇用一本专著抵消。对于高护来说,出专著“不成问题,学校出版社可以给免费出版”,但自己没时间写且又不想“随便写写”,而发论文则成了他的一大难题。

  “高校青年教师评职称难确实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宋乃龙认为,评职称需要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但个别老师为了寻求快速成长做出急功近利的行为,这一方面与高校教师群体竞争压力大,待遇偏低,生活压力较大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甚至是“重量不重质”的评价机制,使青年教师疲于学术产出,也刺激了个别青年教师为了完成评职称的科研量化指标,而做出一些学术不端行为。

  “职称的评定主要有两大硬性标准:一是教师的资历;二是达到一定教学标准和科研的标准,其中科研的标准相对比较容易量化,比如论文、获奖情况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张政文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多年来没彻底解决的问题,比如重科研,轻教学。

  究其原因,张政文认为,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教学成果转化周期长,且教学成果不容易量化,在学生、同事评价老师时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这位老师比较严厉,其实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同学就给老师打低分。

  但也有“青椒”向记者“吐槽”,很难有完整时间进行科研。“上课、培训、各种会议等常占据了教师大半时间,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的科研,反而成了很多人的常态,但科研若没有完整的时间和长时间的积累,也很难出精品”。

  此外,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看来,目前很多青年教师感觉评职称难,也与高校岗位设置有关,“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人才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我们大量评职称,现在很多高校的岗位已经满了,所以只能退一个补一个,青年教师就更难一些。”

  多元化,精细化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需完善

  针对因“评职称”而催生的乱象,宋乃龙认为,应内外兼治。

  “‘挂名专著’‘代发论文’等现象说明相关部门监管存在漏洞,特别是代发论文网站已成代发论文信息的主要集散地,查处起来非常困难。而且也没有操作性强的对此现象进行规制的文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三不管地带。”宋乃龙建议,尽快通过监管操作性强的立法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构建新闻出版、公安、工商、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惩处提供违法行为的企业,切断利益链条。

  此外,宋乃龙认为,要大力提高青年教师地位待遇,为青年教师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师德师风违规行为,坚决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更重要的,则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师发展环境”。

  “不能再唯论文论。”宋宝安态度坚决地说。他认为,高校老师往往担任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那么对于高校教师评价就要多元化,将老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等不同类别,对于教学型老师则主要将上课效果、精品课程、教学教改、学生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指标。

  对于这一点,张政文也有所思考。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还要对不同岗位的老师进行更细致的划分,结合老师的具体岗位、定位来进行分类评价衡量,并在教学能力和科研要求等方面作出明确的区分,“不同岗位的老师情况不一样,如教专业课程的老师要比公共课的老师作出科研成果的几率大,教物理学的老师则要比激光专业的老师更难产出论文。”

  在宋乃龙看来,还应结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实施精细化分类支持,对于新入校教师、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或前沿研究的教师以及教学经验丰富、但科研创新能力处于下降期的老教师,进行分类考核评价,比如在其学校中就实行,面向新入校教师实施预聘制,面向青年教师实施破格晋升不限指标制度,学术质量高、数量欠缺的教师允许通过更为严格的代表作评价标准进入聘任程序等。

  宋宝安认为,目前高校也在不断调整,随着高校自主权的空间扩大,学校也将在岗位评聘、绩效考核、教学管理上有更多的自主权,“我们以后可能会根据学校的需求考虑增加岗位,向教师打开更多晋升渠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