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13 15:5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3月13日 01 版 | 查看:698次
说起招生和就业,不少女生会“喊冤”,凭什么就业单位喜欢男生?“属相不和”,大学不是“211”“985”,甚至连一些学生干部都会遭遇就业歧视。如何破除这样的“糟心事”?近日,在全国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讨论时,委员们热议招生和就业歧视话题并现场为青年支招。
“有些女性工作可能更细致一些,有些男性冲劲可能更大一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青联副主席其实认为,无论是男性员工还是女性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成果很多时候并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必要过度标签化。
可是,有的企业担心女性员工生孩子会耽误工作,招聘“性价比”不如男性员工。其实从自己所在公司来看,女性员工生孩子并没有耽误工作,相反可能还会增加工作的稳定性。
“我告诉单位的员工,该结婚就要结婚,该生孩子就生孩子,这些都是人生大事,单位为什么要干预呢?单位本来就应该考虑到女员工生孩子后的工作安置,这是单位的基本社会责任。如果连这一责任都不愿意承担,那还谈什么社会责任?”其实说。
这几年,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就是在招聘和招生过程中,有的学生干部被贴上浮躁和功利的标签,甚至因此被用人单位拒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党委书记陈宗反驳道:“我对此非常不认同!”单位和老师有选择员工和学生的权利,但不能因此否定一个群体。
他认为,任何一个正常的群体都应该受到尊重,这是现代社会的共识。如果一味对某一群体进行贬低,难免有博眼球的嫌疑。据他观察,不少学生干部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工作,总体表现都非常不错。
“我们也很反感‘学生官’,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进行批评,但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干部是充满活力的。”陈宗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到,他上学时,学生干部都是同学选出来的,比如学校食堂饭菜出现了问题,学生干部就会主动向学校反映情况。
有委员提出,在就业和招生中,单位和老师不妨“召回”歧视与偏见,也不必对某一类群体特殊照顾,只需要按照岗位和学业匹配程度来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煜宇认为:“我们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教育者的使命就是面向学生群体,应该反对给孩子贴标签和类型化。”
“我们也年轻过,有时候年轻人有点浮躁,这很正常,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除浮躁心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地帮助他们成长。”王煜宇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介绍说,从他所在的工作单位来看,每年都有各行各业的青年到基地培训,他们无论是在遵守培训纪律、还是培训过程中的自我管理等方面,都展现出良好的素养,都非常优秀。
王学坤认为,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力求使发展方向与自己的兴趣相一致。青年学生不要在发展过程中过多自我设限,应该展现出年轻人积极阳光的一面,让招生与就业单位看到青年的优势。当然,用人单位或者学校也要抛弃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公正地对待青年群体。
全国政协委员、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王锋表示,对于青年来说,招生、就业都是他们成长中的大事,他们期盼能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王锋认为:“高校的老师、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该为年轻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这样年轻人才能充满信心步入社会,不会被一些不合理因素干扰,对社会公平产生怀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