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06 18:59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3-01 17版 | 查看:872次
从“要我去”到“我要去”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如何更好地将自己在学校的研究项目切实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科技项目,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如何多角度了解、认识国家近年来的发展进程?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并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如何将国家的资助政策在家乡深入宣讲,帮助更多的贫寒学子树立信心,点燃希望?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用青春丈量大地,将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
更重要的是,为避免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常出现的“走过场”“凑学分”等现象,各高校提早筹划,精心设计,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从“要我去”转变为“我要去”,让社会实践进一步实起来。
重温初心:
在追寻中成长
“虱子是什么?”“糠是什么?”“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度过了怎样的青春岁月,如今,革命老区发展建设情况如何?”
当梁家河支队带队辅导员、清华大学工物系的孙启明被问到这些问题,他知道,这次实践来对了。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孙启明和身边的很多同学都产生了去一趟陕北梁家河的想法。
在漫天风雪的梁家河村,实践队的同学们参观了知青旧居、沼气池、代销店、缝纫社、知青井等旧址,并在延安学习书院开展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为主题的临时党课活动。师生们结合社会实践,对照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分享了学习体会。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结合此次实践为师生们讲授党课:“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形成、实践的地方。学校组织师生分赴这些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是让师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学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发展过程,进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2018年寒假,清华大学组织开展了“重走总书记初心之路”专题社会实践,10个支队、100余名师生在寒假期间赴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福建省宁德市、浙江省嘉兴市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和调研的重点地区,调研国情民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形成、实践的地方追寻总书记初心,学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
开展类似活动的还有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武汉大学等高校。
1月22日至1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红船领航”计划党员先锋营优秀学员、辅导员代表共23人,组成十九大精神研习小组,前往上海市、浙江省嘉兴市开展学习调研。在中共一大、二大会址,学员们详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伟业和革命事业发展历程,感悟先烈们博大的家国情怀、坚韧的革命精神。
浙江大学的学生们来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南湖开展红色寻根活动。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同学们回顾建党历程、重温入党誓词、体悟创业艰辛。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党总支也在这个寒假为同学们布置了一份特殊的“红色主题探访”活动,以“探寻一座纪念馆、倾听一位优秀党员、讲述一处新变化”三种形式进行,鼓励学子们走进历史、聆听故事、感受变化,坚定理想信念。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南开大学红色记忆宣讲团前往西柏坡革命旧址开展实践,先后前往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廉政教育馆等地参观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家要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认真思考、寻找、明确自己的初心,并认识到个人的小初心连着党的大初心、党的大初心指引着我们每个人的小初心。”在党课中,陈旭这样启发参与实践的同学们。
体验国情:
在历练中成才
扎根大地看需求。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摆在青年一代面前的时代课题。为此,多所高校组织学生围绕区域协调发展、脱贫攻坚、“美丽中国”等领域的重要问题开展调研,深入基层一线广泛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今年寒假,上海交通大学国情研习社成员奔赴祖国大西南枢纽城市成都,开展“成都东客站在‘东进’工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如何发挥青年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两项调研。中国农业大学共选拔13支小队,分别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等地开展实践活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梦享航线”实践队走进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毕节市大方县,调研这些地区的中小学,了解教学情况、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生源及升辍学等情况。与当地相关部门共同探讨教育促进经济、教育助力扶贫攻坚等问题,为提升当地教育水平、帮助孩子走出大山贡献力量。
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改变以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分离的状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着力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队的实践地涵盖了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哲学学院、心理学部的同学前往重庆、山东等地了解家乡社会治理的现状,剖析治理过程面临的主要难题;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研究生前往河北、云南等地调研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法学院的研究生前往甘肃、贵州等地就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情况开展调研……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师生在赴福建省调研过程中,深入了解绿色建筑与节能产业、文物保护与建筑改造的开展情况,同时结合专业背景,就文物展示过程中的原真性问题、土壤普查修复的应用前景、绿色生态建筑的技术手段等问题提出建议。
南京大学“徐州马庄村农村新生活”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以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以农村振兴为问题导向进行深入调研。同学们反映,“去基层实践调研,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更是将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的过程”。
“以往单一的以‘了解和接触社会’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必须要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所学相结合,打造社会实践365天全覆盖的实践格局。”采访中,不少高校负责老师谈道。
助力家乡:
在反哺中成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不少高校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大学生用专业所学为家乡的发展助力。以复旦大学为例,自2016年开始,学校举办“助力成长计划·改变家乡”创意大赛,在引导学生服务家乡、改变家乡,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项目推进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基层民生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家乡的飞速发展及对新技术的渴望,这使我充分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参加“信息科普”项目的郭明珠同学这样说。
“学长来了!”大学生回到家乡,送去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深入阐释。
包括武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组织优秀学子在寒假中返乡,宣讲国家资助政策,为更多贫困学子带来希望。
北京科技大学寒假期间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回到高中母校开展招生宣讲活动,向高中母校学子讲述求学经历,传授调整心态、填报志愿等方面的经验,用青年人讲述青春故事的方式传递青春能量。
“‘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是光荣更是责任。回到中学母校,我结合自身受助经历,向学弟学妹宣传国家资助相关政策、介绍申办流程,帮助学弟学妹解决后顾之忧。”陕西师范大学学生拓会会说。
前往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家访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王天结合西北地区学生特点,与学生家长一同为学生“定制”职业生涯规划,他说:“零下十几度的寒冬,蜿蜒崎岖的山路,祁连山3600米的高原反应,都被朴实的青海人民用温情化解。大山的孩子走出来不容易,他们需要加倍努力,也需要更多的信心,更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在许多高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曾经进行社会实践的地方工作,“因为实践所以了解,因为了解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致力于为其贡献力量、奋斗一生。”同学们说。
(于小珊、赵博闻参与采写)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