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4 13:0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1月24日 02 版 | 查看:399次
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实为对“政府的角色是什么”的追问。
“广州的校内托管在尴尬中前行。”广州一名小学校长表示,迫于家长的强烈意愿,学校开展托管不敢停。但教师工作时间变长、报酬低、热情度不高,校方也难以为继。(《南方都市报》1月23日)
所谓托管,意即委托管理。基于学生家长接送孩子时间的差异性,基于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解决家长按时接送学生困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校内托管应运而生。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不难看出,尽管推广校内托管面临困难,但政策层面依然在强调与推进。
现行的校内托管模式,虽然有政策的支持,也有一定的财政保证,可以用“政府主导、学校实施、财政补助、家长受益”来概括,但几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校内校外的监管体系如何明确而统一;二是校内管理的责任如何界定;三是如何给教师负担松绑,教师拿托管报酬是否意味着兼职合法化;四是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无偿使用,如何对第三方服务进行有效管理。
校内托管服务主要是学校自办自建,由学校教师以兼职的方式运行。在禁止教师有偿兼职的大背景下,教师收费托管屡受质疑。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任务本就繁重、教师负担已相对沉重的情况下,长期让教师兼职托管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同时,托管与教学之间有极大的差异,服务的性质与要求也迥异。用“保姆”来形容托管服务或许并不贴切,不过用来形容教师尴尬的角色却恰如其分。
校内托管让教师“变保姆”,都是公共服务大包大揽惹的祸。校内托管被管得过死,而校外托管又缺乏监管,形成了“两张皮”的现象。
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实为对“政府的角色是什么”的追问。从长远来看,校内也好,校外也罢,托管服务还得走市场化之路,用市场的手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则是通过优惠政策和严格管控,于管放结合中去体现公益性,让整个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起来。
让教师充当保姆并非校内托管的本意。不妨借鉴学校食堂运作模式,通过向第三方资本和力量开放,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学校、家长和主管机构,首先要扮好监管者和守望者的角色,通过协管共防来约束资本和权力,既避免其任性妄为,又将公益与盈利相结合,从而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公共服务难题。
唐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