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2 11:07 | 来源:光明日报 2017-11-26 12版 | 查看:767次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 陈传席 著 中华书局
毕加索用中国毛笔作画 图片选自《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
张大千送给毕加索的画作 图片选自《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
毕加索(右)与张大千(中)合影 图片选自《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
【读书者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而谈到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人就指向“四大发明”。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尤其是陆路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先后开通后,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艺术及其精神,随之传至世界各地,潜移默化地对世界艺术发展贡献智慧。《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从莫奈到毕加索》这本书,主要以绘画艺术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全世界的精彩绽放。
1.认识中国艺术“东学西渐”的现实价值
本书作者陈传席是美术理论与评论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先后出版的《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绘画理论史》等专著,在学界影响深远。近年来,他围绕中国书画的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互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一直以来,陈传席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前景都表现出乐观、自信的态度。这种自信,当然不是盲目的,而是用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诸多实证进行论述的。从“东学西渐”的维度审视中国艺术对世界的影响,对于人们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通常的艺术语境中,人们讨论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似乎习以为常。而翻转过来讨论的,除了本书之外,其他系统性的论著十分稀少。本书主要由“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和“杂论”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重点内容,将中国书画置于世界的坐标系中进行理性论证;第二部分通过中西绘画作品的比较等内容,引领读者加深对第一部分论述的理解。归纳起来讲,陈传席认为西方一部分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所以在创作中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中国书画的深刻影响。传统西洋油画以面表现物象,而中国绘画以线表现物象,空中的云、河中的水本来无线,但画家在描绘时也都用线条表现。近现代西方画家的作品凡有新意者,大多改面为线而从事创作,这均是学习中国书画带来的益处。
中国艺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了书画、文学、戏曲、音乐、建筑、园林、陶瓷等诸多领域。本书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主要围绕绘画领域,针对西方19世纪以来的近现代画家如毕加索、梵·高、马蒂斯、莫奈、塞尚等人及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这些都是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画家,以他们为例,自然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2.世界刮过一阵阵中国特色的“艺术风”
中国绘画对世界的影响,说到底是对中国之外绘画创作者及其作品的影响。本书中,作者首先以毕加索的画作为例展开论述。毕加索早期的绘画以写实为主,但是后来,绘画风格由具象转为抽象,实现了从画“形”到画“意”的转变,这和中国画长期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颇为类似。毕加索曾临摹过中国画5大册共200多幅,尽管他不用毛笔作画,但是已经领略了中国画的线条之美,画作由原来的面造型转为线条造型,且笔法也是写意的。用线条作为绘画的语言,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风格绘画的显著标志。从毕加索的名作《亚维农少女》《格尔尼卡》等不难看出,他热衷用线条作画。
1956年盛夏,中国书画名家张大千和毕加索在法国会面,毕加索向张大千讨教画竹的方法以及毛笔的使用技巧。本书中收录了一张毕加索使用毛笔作画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看上去神情格外专注。事实上,他用毛笔画出的水墨人物,有着浓浓的中国味。毕加索晚年尤其倾慕中国书画,他说过:“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学艺术。”“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
梵·高、马蒂斯、莫奈在早期和毕加索一样,都以古典写实技法为主,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画下去,他们可能早就淹没在茫茫艺海之中。他们之所以后来声名远扬,在陈传席看来,无一不是因为从中国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从梵·高的名作“松柏树系列”、马蒂斯的名作《生活的欢乐》《舞蹈》《休息的舞者》和莫奈的《睡莲》系列等作品可以发现:就画面而言,共同特征是用线造型、色彩平涂,对物像真实的描绘退居其次,更注重画家个人情绪的表达,写意风格尤为明显。
本书探讨的仅是19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对世界的影响,其实在更早之前,西方艺术界就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各种演绎:在14世纪法国织物中,就有中国龙凤的艺术图案;15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瓷器,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18世纪法国著名画家布歇,对中国文化充满各种向往,创作了《中国集市》《中国花园》《结伴钓鱼的中国人》等作品;画家皮耶芒热衷中国题材的装饰画,不仅画面的构图是中国独有的散点透视,其表现手法也类似中国的水墨画。而西方园林和建筑艺术,也纷纷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造型和布局,如现存于巴黎巴加泰勒公园的凉亭、瑞典哈加花园中的亭台、丹麦弗雷德里克包花园内的小桥、德国慕尼黑市区的中式塔等等,都体现出中国园林建筑独有的美感和神韵。
3.中国艺术“走出去”彰显大国文化魅力
中国绘画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就如同人们从饮食中获得营养,并非一两日能见其效,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陈传席看来,伟大的中国绘画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中国绘画理论同样令人骄傲。本书中,《中国画论一直居世界画论之先》《“目视”与“神遇”:中西绘画的区别》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刻论述。西方绘画注重科学原理,中国绘画则讲究哲学精神。西方绘画就是写形,供眼睛享受,后来强调视觉冲击力;而中国画重在“写心”“写情”“写趣”“畅神”。在中国绘画理论视域中,绘画不推崇过分强调描绘对象的真实与否,认为“目”就是“陋目”,而要画其“道”,不仅仅是指要画见到的东西,还要画见不到的和那些想象的东西。对画家而言,强调人格的修炼、性情的抒发、思想的表达,有时还要“画以载道”。西方画家们仅在近一百年时间里,才领会其中的奥妙,而中国的画家们,一千多年前在创作中已经自觉践行了这种理论。
中国艺术对世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有待深入挖掘的课题,《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如同在湖水中投入一块石子。笔者认为,深入挖掘中国艺术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迫在眉睫。原因有二:其一,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与交流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单纯注重世界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其实也不能客观、清晰地认识世界艺术,同时也不利于有效地吸收外来艺术;其二,可以重估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价值,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进而推动时代文艺创作的繁荣。尤其是中国书画艺术,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是“世界艺术的高峰”,然而这些年国内业界潜心进行系统理论研究者寥寥。
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在传统艺术中“沉下去”,在时代的文艺创作中才能“浮出来”,才更有底气、更有厚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守旧,而是要推动包括中国传统艺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当前,中国迎来了喜人的新时代,一方面要重拾中国艺术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还要让中国艺术“走出去”,彰显大国应有的文化魅力。我们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文化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才能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陈华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副编审;周旋,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