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愿”与客观“能”的生动实践——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脱贫攻坚见闻(组图)

发布时间:2018-01-12 11:10 | 来源:光明日报 2017-11-26 10版 | 查看:1717次

张公村的图书阅览室。

龙潭乡金菊丰收。

小河村帮扶干部与村民共话村里的十大变化。

喜迁新居的小河村贫困户。

柏佛村电商服务站。

张公村牛灯表演。

小河村杨映军夫妇的收获。

知客宣讲队的老李。

农家墙上标语画。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从实际出发,把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作为精神脱贫的重要环节,根据贫困群众主观“愿”和客观“能”两个方面,创新开展脱贫攻坚“扶志扶能树新风”主题活动,探索出了“扶贫+扶志+扶智”的利州实践,为贫困山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1月13日,夜幕降临,通往山上的水泥路旁,一个熟透的柿子“啪”地掉在脚边。眼前是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小岩村贫困户赵小雨的家,刚建好不久的新房里,水泥墙面尚未粉刷,客厅里安置了简单的家电家具。赵小雨腿脚不好,走起路来不甚方便,鞋子和裤脚上布满了泥点子。42岁的他很健谈,脸上一直挂着灿烂的笑容。

  “我和妻子身体都不好,两个娃儿一个11岁,一个8岁,包村包户干部把各种各样的好政策带到我们家,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赵小雨对记者说道,“这不,昨天一听说我们家水管不出水了,包户干部李勇马上过来查看解决了,太及时了。”坐在一旁的父亲赵金富接茬道:“光是我们家,第一书记来了多少趟,数不清咯,有时候一天来三四次,我看着都辛苦。”曾经做过村干部的赵金富感慨:“一喊就来,真是无微不至。”

  这样的无微不至,为贫困户摆脱贫困树立了信心,也带来了扎扎实实的扶贫成果。小岩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11人,将在年底全部脱贫。截至今年10月底,整个利州区的贫困发生率已经从2014年的10.24%降至0.12%,贫困人口从5293户18340人减至82户216人,所有贫困村均达到退出标准。

  用心、用情、用力。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扶贫干部愈发觉得,所有的帮扶,都要建立在群众脱贫意愿的基础上,精准扶贫工作才能使得上劲。从去年开始,利州创造性地开展了脱贫攻坚“扶志扶能树新风”主题活动,把扶志摆在了最前头,通过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先从思想上脱贫,然后通过一一对应的技能帮扶,实现本领脱贫,继而以扶贫为基点,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可谓一举多得。

  扶志、扶能、树新风,一环扣一环,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首先,是各级扶贫干部的真心付出。

  11月14日,赤化镇党委书记白刚对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杨林云是幸福村的贫困户,双耳失聪,儿子也是重度听障,长期自卑的他,对别人有很强的对抗心态,跟邻居也不来往,干部来到家里帮助他填报资料时,他把帮扶卡扔掉,认为他们只是走走过场。扶贫干部没有放弃,耐心地解释和沟通,一年多来,杨林云的心态越来越阳光,房子修好了,心结也打开了,邻居们都觉得他好相处了。“我觉得帮扶不只是从物质层面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帮助,要让他们感觉不孤单。”白刚书记说。

  其次,是建立阵容强大的文化志愿者团队。

  云雾缭绕,唢呐声声,这是川北唢呐的发源地三堆镇小河村,只见院坝上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等一应俱全。“脱贫攻坚惠民生,小河今昔有巨变,十大变化记党恩,绿水青山变金山咯”,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一场十九大精神宣讲会正在进行,乡镇干部用活泼生动的语言,把小河村交通、教育、医疗等十个方面的变化讲了出来,只要说得对,村民就鼓掌,现场笑声不断。不久前,利州区委帮扶部门的干部和文化志愿者走进小河村,开展文体联谊活动,唢呐表演加上拔河、投篮、抢凳子等比赛增进了情谊,写楹联、赠书画、拍全家福等活动让小山村热闹非凡。在利州,由机关文化干部、文化名人、文艺团体等组成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共1024名志愿者,将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了贫困村。

  此外,利州区还培养了一些“接地气”的宣讲队伍。

  宣讲队伍一共有知客宣讲队、第一书记宣讲队、巾帼宣讲队、“两扶一树”带头人宣讲队、车马灯宣讲队等14支,他们到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里,开展政策、文艺、劳模故事以及乡风文明等多种形式的宣讲,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斗志。其中独树一帜的要数知客宣讲队。农村里,知客享有威望,深受信任,是红白喜事的司仪,能说会道。在龙潭乡,记者见到了61岁的知客老李,一段顺口溜从他嘴里脱口而出,四川话听着更显亲切:“十九大了不起,脱贫攻坚搞到底。脱贫要致富,关键看干部,干部一任职,肩负着任务,任务是两学一做,两扶一树,一带一路,找准门路,共同致富。”他们了解乡亲情况,在酒席间歇绘声绘色讲述村里各家各户的变化,非常受宾客欢迎。利州区文联目前对全区1000多名知客进行了规范化管理,老李作为知客宣讲队的队员,感到很自豪。

  扶志之后,扶能水到渠成。小河村贫困户杨映强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左边是深沟,右边是山崖,在大雾中行驶了半小时,我们来到了杨映强家,已经是产业示范户的他一身笔挺的衣服,精神焕发地欢迎来客,屋里堆满了采摘装袋的黑木耳,在驻村农技员的帮助下,他通过种植木耳,增收数万元。客厅里有电视、wifi、冰箱,卫生间有热水器。房间里传来咳嗽声,“那是我哥哥,患了中风,不能正常说话,但我可以更好地照顾他。”过去他与哥哥住在半山腰上,饥一顿饱一顿,父母相继去世后,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脸上看不到笑容,现在简直像换了个人。坐在新买的沙发上,他说,“我从心底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好政策,感谢你们的帮助。”村干部鼓励他说,“好好挣钱,争取娶个媳妇。”

  能人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利州区这些年将山水资源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主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以能人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并创新实施了“新型主体带动一批”举措,通过配套基础设施、简化审批程序、降低税费额度、贷款政策贴息等政策优惠,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余家,带动9748名贫困群众增收。龙潭乡金鼓村村民胡晓全原本在外创业,乘着龙潭乡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春风,他回乡发展肉牛养殖、蔬菜种植以及农家乐,每年固定用工35人左右,其中贫困户10到20人,季节性用工则达到60人左右。村里一位年轻小伙外出打工时脚落下了残疾,回家后无事可干,他得知情况后把小伙招进养殖场,包吃住60多元一天,几年下来,已经把家里的债务都还清了。胡晓全给农家乐起名“四季绣”,希望四季都有客人来感受不同风貌。“我现在所有的盈利都投入基础建设了,希望把山里的资源盘活起来,大家一起奔小康。”胡晓全定下了小目标。

  行走在利州的贫困村,房前屋后的微菜园、微果园、微禽园、图文并茂的墙体画以及“一村一品”特色文旅景观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百姓好人榜”已覆盖了所有贫困村,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邻居等评选让道德激励成为常态。它们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的作用。

  近几日,整个利州区已经通过脱贫攻坚省专项督导与市验收考核,将于12月迎接省级验收考核,争取在全市率先“摘帽”。打开赵小雨的微信,签名栏写着一句话:人生就是一个改变的过程,当你的观念心态都改变了,好事自然就来了嘛。脱贫摘帽在即,这样的乐观心态让人欣慰。之后,他将和所有利州人民一起,心怀感恩踏上小康新征程。

    (本报记者 蒋新军 撰文/摄影)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