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08 21:24 | 来源: 新华网 2018-01-08 12:59:17 | 查看:552次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余晓洁、胡喆)时隔11年,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双响”——唐本忠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诱导发光”和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双双折桂。其中,“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被学界评价为香港和内地科研交流融合的典范。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8年1月8日在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99年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距2006年产生两个一等奖已有11年。“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问世。奖项从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领域,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创新引领领域更加多元。”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奖正是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
从赵忠贤院士领导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到潘建伟院士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从王贻芳院士领衔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到聚集诱导发光和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脱颖而出……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不断进步,局部已“领跑”全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基础研究在世界版图上的地位持续上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我们抢占了一些“山头”,但在更多尖端领域的“大山头”,尚需战略布局并持之以恒攻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