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思政”第一课 书记校长上

发布时间:2018-01-05 18:5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1月05日 02 版 | 查看:673次

2017年12月25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报告厅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两个半小时的“校长思政课”被在场的同学称为“干货充足”“正能量满满”。该校校长王迎军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内外形势展望学校未来,提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和要求,并与学生现场互动答疑,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和王迎军校长一样,从2015年春季开始,在广东已经有1600多人次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走上讲台,为大学生讲授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第一课”)。2017年秋季学期起,广东省教育厅将每学期上“第一课”的范围拓展到高校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系主任),形成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主动带头,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系主任)积极行动的“第一课”良好工作态势。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广东省教育厅透露,为做好每学期“第一课”工作,强化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的主体作用,要求授课者要亲自确定主题,亲自把关讲稿,确保上课质量,确保课程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另外,遴选汇编优秀讲稿,供各高校学习借鉴。对此,在每个学期伊始,省教育厅专门印发通知动员、部署、落实。

  作为一名科学家,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从科学家视角,谈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把科学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有机结合起来,阐明科学精神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家精神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结合其历史学研究的专业特长,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其研究教学的特色,生动深刻地讲明了近代中国的革命基因和中山大学的红色传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高校“第一课”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许多高校选题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国际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从严治党”“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新常态”等时政热点展开,选题与时俱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二是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大多数授课内容结合本地、本校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特色、学生特点、主讲人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三是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不少“第一课”的主讲者注重对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积极回应,授课内容涉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良知的坚守,通过生动的故事、浅近的语言强调笃实、忍耐、理性、包容等品质的重要性,给学生以激励。

  实践证明,广东“第一课”一方面深受大学生欢迎和好评,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第一课”的示范带动下,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一课”工作是广东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思政课名师工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思政课优质课程建设、思政课示范性教学单位建设、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工作措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在改进中加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