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发:用坚持守望乡村公共文化

发布时间:2017-12-23 16:2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6-15 | 查看:923次

作为一名基层电影放映员,从1982年开始,马春发背着一百多斤的放映机,过滩涉水、翻山越岭,走遍了全县的乡镇、村庄、学校,行程超过20万公里,为大山里面的乡亲们放映了6000场电影。他用大银幕,为地处偏远的村民们打开一扇世界之窗,凝聚起浓浓的乡情乡韵,激发出更多人崇德向善的自觉意识,是乡村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用银幕扶起民智民生。有不少人觉得,现在电视、电脑、智能手机这么普及,很少有人愿意去看露天电影,像马春发这样的农村电影放映员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多贫困地区,电影的文化功能没有丝毫减弱,观看电影依然是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艺术所传递出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对贫困农村“扶志”、“扶智”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很多地区实现了顺利脱贫,村民们唱起来、跳起来,享受着幸福生活,离不开像马春发这样的文化工作者,正是他们用一块块银幕、一本本书籍、一场场演出,为贫困地区群众铺起了通向小康生活的“通天大道”。 
  用银幕聚起乡情乡韵。马春发最高兴的是,每次要来村里放电影时,村民们都奔相告知,扛着板凳来看电影,顿时整个村子热闹非凡:老人们早早地坐在前排,眯着眼睛等待着电影开始;青年们聚在一起开着玩笑,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孩子们跑来跑去,尽情地嬉笑玩闹。这样一幅美好的乡村生活图景,正是无数人心中那浓浓化不开的“乡愁”所在。乡村电影放映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文娱活动,其带来的还有人与人之间、人与地方之间的紧密相连。围绕电影,乡亲们不仅多了一个有趣的谈资,为单调重复的生活带来活力,更重要的是,它是乡村社群情感中的一个重要纽带。 
  用银幕激发崇德意识。一块白色幕布、一台电影放映机,伴随着胶片“哒哒哒”的转动声,马春发的基层电影放映之路已经走过35个春夏。期间,他放的电影,既有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也有只为一个人放电影的惨淡时光。但不管怎样,他都不论风雨,一步一个脚印把电影送进大山。他的这种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成为了大家尊重和效仿的榜样,不断激发出更多人崇德向善的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城乡文化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即使是农村间也存在不小差距,给农民朋友送上一场场光影盛宴,仍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需要更多像马春发这样优秀的乡村文化工作者,用自己的热情与汗水,让农村文化“火”起来、“热”起来,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出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黄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