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3 20:3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6-14 | 查看:1109次
个人简介
35年来,马春发背着电影放映机,走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的每个乡镇、村庄和学校。为了把电影送进乡村,他总是准时出现在乡村放映场地,给大家带来茶余饭后的休闲与快乐。他用一台放映机、一幅电影幕布为地处偏远的村民带来“外面的世界”。2017年4月,马春发荣登“中国好人榜”。
太阳还没下山他就得出发,人们睡觉了他才能回家吃饭。
35年来,伴随着马春发一起跋山涉水的就是一台电影放映机、一个柴油发电机、几盘胶片、一幅电影幕布、几根铁杆儿。如今,他仍奔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各乡村之间,为村民献上一场场好看的电影。
马春发正在固原市香水镇大庄村小广场上做放映前的准备。 来源:固原市泾源县教体文广局电影队 高占明
1.下乡进村送电影
2016年7月11日晚上,马春发正准备给村民们放映抗日题材电影《虎头要塞》。他熟练地选好放映位置,开始卸设备、搭银幕、确定电影机位、接电、调试音响,认真地操作着每一个环节。
夜幕降临,村民们拿着板凳、摇着扇子,从四面八方聚拢到放映场地。沉寂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马春发向观众们通报了放映内容后,打开放映机,清晰的画面出现在幕布上。每次放映电影,马春发都会在幕布下方放上宣传横幅。这一天,马春发在幕布下挂上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做文明青少年”的标语。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大家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接受心灵教育。
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市场口附近的村民观看电影。来源:固原市泾源县教体文广局电影队 高占明
当电影落幕,村民们带着欢笑,三三两两的离开了。此时的马春发开始收拾器具。作为电影放映员,马春发永远是最后一个“观众”。
从1982年开始从事电影放映,马春发伴随光影走过了35个年头,行走路程超过20万公里,共为泾源县的村民放映超过6000场次的电影。他认为,电影在农村,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个宣传平台。
2.为村民送快乐 值!
“随着发电机轰隆隆响起,放映机旁的灯泡射出耀眼的光芒,放映机把缓慢摇动起来,空地中央的白布上出现电影片头,喇叭里响起音乐,人群立刻就会安静下来。老百姓看上电影的那一刻,也成为我童年感觉最美好的瞬间。”马春发说,小时候自己就立志当一名电影放映员。上世纪80年代,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看露天电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时尚,电影放映员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职业。
但尊敬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马春发说,数字高清电影机还没普及以前,他都是带着沉重的电影放映机、胶片、电影幕布等,有时候还得抬上柴油发电机,下乡进村进行放映。
马春发在库房整理设备。 来源:固原市泾源县教体文广局电影队 高占明
2007年在放映电影时,马春发不小心从挂荧幕的8米高的钢梯架上掉了下来,近50斤重的钢梯架压在了马春发的身上,他的右手和胳膊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为了不影响村民们观看,他仍然忍着疼痛继续完成了放映工作。
一路走来,像这样的事情对于马春发来说多得“数不过来了”,但每次提起,马春发的妻子都会流下心疼的眼泪。
3.选择这一行 就要坚持下去
以前在农村,有时一场电影有上千人前来观看,这让他很有成就感。2008年以后,数字高清电影机兴起,让曾经最热闹的农村电影放映滑向了低谷。最惨淡的时候,马春发只为一个人放电影。那之后,很多人都以为马春发不会再来了,但第二天他依然像以往一样背着放映机器,提前来到放映地点,开始准备工作……
生活中的马春发。来源:个人提供
“观众多的时候,我当然高兴,但即使就剩下一个观众,我也得把影片放到剧终,这叫职业精神。但有时面对空落落的场地,还是免不了失落。”
亲戚和朋友都会劝他说:“你这份工作太辛苦了,而且工资又不高,你干脆去干个别的工作。”马春发总是笑着回答:“我已在这个岗位上工作35年了,舍不得改行。我想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下去,因为我爱电影。”
(文字来源:宁夏文明办 作者:固原日报社记者 容晨)
编辑点评
一块幕布、一台电影机和一台发电机,构成了乡村“流动的影院”。这是很多人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也是儿时“看世界”的窗口。马春发热爱这份放映工作,不论喧嚣还是落寞,他都不曾放弃。为了梦想,执着坚守35年,马春发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